美國《新聞周刊》10月6日(提前出版)一期發表文章,題目是”太大了,以至于不能這么快地發展“,作者是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全球新興市場部主管魯奇爾·夏爾馬。文章摘要如下。
30多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增長,它已長得太大,以至于無法保持10%的年增長率。到明年及可預見的未來,其年增長率很可能降至最多8%。中國經濟以兩位數增長的時代即將結束,這將對中國和整個世界都產生重大影響。
直到現在,中國已打破了關于發展中國家發展速度和維持多久的傳統理論。在過去30年里,其10%的年經濟增長率已超越其他任何經濟奇跡,譬如日本和韓國。尤為重要的是,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中國領導人明白經濟減速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將拋開不惜一切代價發展經濟的心態,不再試圖刻意維持兩位數的增速。
當然,直到不久前,中國國內的新聞報道仍信心十足。今年上半年經濟狂熱增長僅表現出略微放緩的跡象,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怪罪于西方國家的經濟疲軟,因為西方國家是中國出口商品的主要顧客。他們還認為,內需強勁可以抵消出口放緩,而北京在基礎設施項目上的巨大開支以及中國消費者購買力不斷增強可以推動國內需求。然而,最新的跡象表明中國國內經濟也難以避免出現減速。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房地產市場化以來,中國各大省份房地產首次開始出現降價。價格上漲和需求劇增的瘋狂之后已經出現了價格下跌和需求放緩。
經濟適度震蕩對擠出泡沫是有必要的。但是中國房產過剩的危險不像美國和英國那么大。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處于初期,因此,從長遠來看,房產需求很可能會出現大幅反彈,并幫助快速賣掉閑置的積壓房。而且與美國人不同,中國人現在沒有被債務所累。中國的銀行相對而言不太易受房地產開發商的影響,中國房市造成的低迷不會對金融系統構成徹底的危險。
房價在過去幾年飆升之后,普通買家面對高價望而卻步,開發商卻像強盜一樣大把撈錢。政府因此很高興看到房地產價格下跌,或許這是其更大的目標的一部分———通過縮小正在擴大的收入差距來建設和諧社會。
今年8月消費品價格指數(CPI)從去年2月份的8.7%銳減到4.9%。且不論慢慢下調利率帶來何種后果,這種漸進政策的確表明政府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轉變———從不惜一切代價謀求增長變為更強調經濟平衡發展。
在某種程度上,去年消費品價格導致的通貨膨脹是市場發出的一條信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存在極限。當一國經濟增長到某一臨界點時,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是不可能的。
中國仍然是一個經濟增長的偉大傳奇,正逐步向工業化國家靠攏。但去年出現的一些情況———從消費品價格導致的通貨膨脹到政府關注重點的輕微轉移———表明這種靠攏的步伐在未來幾年內將放緩。去年11.9%的增長率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奇跡的頂點;2009年經濟增長率可能降至8%或更低。盡管那將促使政府采取刺激性措施,但中國的發展軌跡不大可能回歸到2003年至2007年間保持的超過10%的增長率以及低通貨膨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