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兒佳婦,含飴弄孫。”這是出自后漢書的句子,久違的場景卻是武漢開發區陶馨園小區一戶普通居民家庭的生活日常。90后的重孫媳婦抱著襁褓中的孩童和101歲的老祖奶奶一起玩,不時傳來歡聲笑語。
走進101歲老人辛大美的家,五世同堂窗明幾凈坐臥之安。“五代人,三代婆媳幾乎從來沒有紅過臉,每餐飯都是10來個人圍桌共進,家庭和睦才是長壽的秘訣。”說話的是辛大美的外孫張光輝,他是陶馨園物業的一名員工,和妻子、父母及外祖母辛大美同住在這套140平方米的民宅里,兒子兒媳和孫子住在同一小區,不同住只是每天過來吃飯。
五世同堂
十幾口人和睦的密碼
“每天都是外孫媳婦給我洗澡,姑娘女婿買菜做飯。我當了一輩子農民,老了住進高樓享福了。”辛大美雖稱不上耳聰目明但卻頭腦清醒,拄著拐從房間踱步到客廳,重孫媳婦剛給滿月不久的寶寶換好尿布,年齡相差100歲的祖孫倆玩得很開心。
70歲的女兒馬玉珍和77歲的女婿張之勤說,年輕的時候,馬玉珍和母親辛大美在蔡甸農村務農,張之勤在漢陽當工人,后來建設武漢開發區,一家老小有的進入汽車廠工作,有的就近解決就業。
“一屋老小都聽馬玉珍的,外孫媳婦劉艷萍是個特別能干又任勞任怨的好人,三代婆媳從未紅過臉。”辛大美說,馬玉珍是個典型武漢嫂子,心腸好但心直口快。劉艷萍則是又能干性子又溫和。女婿張之勤為了能照顧家里,從漢口調動到漢陽工作,后來外孫媳婦劉艷萍進門,照顧兩代婆婆十分不容易。
“媳婦進門就是自己屋里人,有好吃好喝的都要先媳婦,不在兒子面前挑;把婆婆當自己親媽,有摩擦當面說,不在背后跟丈夫告狀。”張光輝說,他很感謝老婆和老娘,從不給他夾板氣受,幾十年來沒紅過臉。老娘刀子嘴豆腐心,這么多年老婆把老娘當親媽也不介意,老娘有點什么好的也都想著老婆。
“這幾年我做了手術,累不得了,給辛大美洗澡等日常起居全靠劉艷萍。”馬玉珍說,老娘能長壽全靠媳婦照顧得好。
林娜說,她去年結婚今年生子,婆婆劉艷萍、老婆婆馬玉珍和祖奶奶辛大美對她特別好。劉艷萍每天照顧完老人,還去她的小家幫忙照顧寶寶,料理家務。婆婆總說,“你們年輕人,要上班要帶孩子太辛苦,我能幫就幫一把。”老婆婆和祖奶奶更是對她和寶寶心愛得很,有好的都緊著她們母子。林娜說,雖然她有三個婆婆,但網絡盛傳的“妖魔化婆婆”她一個也沒遇到,婆媳關系完全不是問題,婆婆也是媽啊。
多做事不挑事
平淡生活最長壽
“我們屋里都是搶著做事,有好的都是先緊著長輩和小孩。當年在田埂下的土坑里躲避日軍的時候,從沒想到自己能活過100歲,享受五世同堂的天倫之樂,過上這么好的日子。”辛大美說,現在吃得好、住得好、過得好,還有大胖玄孫抱著,一家人只要平安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長輩一碗水端平,肥水往低處流;做小輩的孝順謙讓肯吃虧。”張光輝說,普通人家從來就沒大富大貴過,但也吃穿不愁。以前農忙的時候,農活都是搶著干,每個人都想著,自己多干一點,親人就能少干一點多休息一會,所以每次他們家的農活總是比別人家干得快而好。
“外婆愛吃肉吃湯圓,每次都是老娘和老婆嫌外面做得不好,搶著自己包,還比賽誰做得外婆更愛。外婆一笑全家人都開心。”張光輝說,辛大美日常飲食與家人無異,只是全年家里煨湯、燒肉不斷火,逢年過節酷愛湯圓和月餅等甜糯的食品,一次能吃12只桂花黑芝麻餡的湯圓。
張光輝說,外婆辛大美沒讀過什么書,解放后上掃盲班識得幾個字,但家風很好,摩擦不隔夜,家人不慪氣,沿襲了傳統的母慈子孝倫理綱常。 記者李冀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