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園里 趟出“幸福路”
新華社天津8月30日電 題:山水田園里 趟出“幸福路”——天津美麗鄉村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邵香云、劉惟真、黃江林
曾經過度開采、污染嚴重,如今綠水青山、游客不斷;曾經“土里刨食”、種植單一,如今果蔬飄香、日子紅火;曾經臟亂不堪、窮困落后,如今稻海漁歌、鄉風和美……渤海灣畔津門故里,一批特色鄉村正以振興為筆,繪就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圖景。
山中別有“桃花源”
追隨山景云霧穿過寫有“洞天福地”字樣的木質牌坊,一條蜿蜒美麗的鄉村路綿延鋪展,帶領記者“闖”入薊北山區的“小天地”。
遠山疊翠、石巷幽長,一棟棟石屋錯落有致,游客結伴在村里的景點拍照“打卡”。這里便是天津市薊州區漁陽鎮西井峪村,歷史上多數村民以石壘屋,使其有了“石頭村”的美譽。
“來,快請進。”西井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維東把記者迎進了家。家中兩層民宿已住滿游客,小貓愜意地窩在窗邊打盹兒,妻子正忙著準備午餐。“從前可沒想到,我們村的旅游會這么紅火。”周維東感慨道。
然而,一邊是因美麗生態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讓人流連忘返;一邊是不遠處山體上,過度開采留下的“礦疤”仍觸目驚心。過去,由于缺糧缺地,村民“靠山吃山”,以開石采礦為生!伴_始用馬車運,后來用拖拉機拉,日子長了,山上滿是‘傷痕’。”周維東對此記憶猶新。
想要金山銀山,必須補上生態欠賬。2015年,鎮里提出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思路。栽樹植草、修復山體、路面加寬、改造村居……綠水青山逐漸“回歸本色”,鄉村旅游借機升級轉型。
高端民宿逐座落成,配套產業陸續入駐,一年四季游客不斷……昔日大山里的貧困村,如今“變身”為白云生處的“桃花源”。2019年,西井峪村旅游收入超過800萬元!霸洸恢靛X的石頭,現在像玉一樣金貴!敝芫S東望著遠山說。
念好“山字經”,吃上“生態飯”。截至目前,薊州區共有2500多戶農家院,帶動約6萬名農民就業,西井峪村、郭家溝村、小穿芳峪村等7個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葡萄新熟“百里香”
一場新雨后,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的葡萄種植戶楊振剛卷起自家大棚的防雨簾,棚里葡萄散發出陣陣果香。
“今年能產1萬斤葡萄,每畝地能掙一萬四五千元!狈N植葡萄六年,楊振剛已是村里經驗豐富的“老果農”!耙郧胺N‘大田’,一年每畝地才掙1000元左右!睏钫駝偦貞浾f。
要想過上好日子,必須開辟新思路。2013年,村鎮反復考察,決定引入適合土地種養、容易產生經濟效益的棚栽葡萄。區鎮政府投資1000余萬元,幫村民蓋棚買苗;天津市農科院派出專家,“手把手”傳授技術,一片占地200多畝的葡萄種植園很快現身田間。
聽說“葡萄來了”,楊振剛承包下三畝多地,成了第一批“鉆進大棚”的農戶。“技術熟練后,產量突飛猛進,種一畝葡萄的收益趕上之前種十畝‘大田’。”
久而久之,“葡萄”成了丁家瞿阝的“名片”,甘甜的葡萄“香傳百里”,吸引了京津冀地區不少市民前來采購。楊振剛干脆在自家大棚里開起了葡萄采摘園,“有時一天能接待六七批顧客。”
“從搭起葡萄暖棚到成立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開辦面粉廠,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萬元,過上了糧食、果蔬‘雙豐收’的好日子!倍〖姻内獯妩h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寶軍說。
路子寬了,產業興了!截至目前,天津規范提升22個市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區和258個市級示范村點,帶動農民增收。
“千年古渡”鄉風美
沿潮白新河河岸行駛,一路上清水綠岸、稻田如畫。沒多久,一排青磚灰瓦的農家院豁然出現在眼前,干凈雅致的大門口掛著紅燈籠。這里是有著“千年古渡”之稱的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也是當地有名的鄉村旅游特色村。
“明朝萬歷年間,時任寶坻知縣袁黃,號了凡,在我們這里南稻北種、勸農插秧,宣揚善良、謙德的品質。來到我們村,可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也可以去了凡廣場逛逛,了解我們當地的文化!弊鳛樽钤玳_農家院的村民之一,今年38歲的宋祥梅當起了“文化導游”,熱情地招呼著游客。
院內民風淳樸、院外歷史流傳,隨著水稻文化園、了凡廣場、漕運遺址公園等一批景點的落成,鄉風文化成了小辛碼頭村發展旅游的“金字招牌”。
“我們還將愛黨愛國、愛護環境等寫進村規民約,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孩子們當志愿者保護環境,村子變得更美、更文明,人氣也更旺了。”小辛碼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江說。
鄉風文化也是生產力。2019年,小辛碼頭村共接待游客25萬人次,直接旅游收入1500萬元!坝辛司裎幕牡鬃,鄉村才能走上振興的長久路!碧旖蚴袑氎鎱^黃莊鎮鎮長李寶戰說。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天津建成薊州、寶坻、武清、西青4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4元,增長7.5%。
“現在,我們的腰包鼓了,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宋祥梅爽朗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