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時評:中希交流互鑒共創文明典范
在全球化迅速發展、人類命運日益融為一體的當下,不同文明和國家之間該如何相處?是以己為主互相對抗還是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作為兩大文明古國,中國和希臘的關系發展為國際社會樹立了典范。
11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希臘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希臘媒體發表了題為《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的署名文章。在文章中,習主席提到了中國和希臘兩大文明之間的友好交往,也期望這兩大文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冷戰結束后,美國學者塞繆爾 亨廷頓提出了所謂的“文明沖突論”。一些西方國家以該理論為依據,在世界范圍內搞對抗、行干涉。然而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不同文明之間不僅可以和平相處,而且可以共同發展。
在古代,以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交相輝映。當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探討人生哲理時,中國的孔子、莊子也在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歷史長河中,兩大文明之間的仰慕之情、交流之愿屢屢跨越萬水千山。
到了現代,中希兩國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伙伴和朋友。當希臘陷入經濟和債務問題時,中國盡己所能幫助希臘擺脫困境。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說,希臘由此體會到“朋友”一詞的深刻含義。而在2011年,當中國需要從利比亞撤僑時,希臘政府克服天氣、程序等多種困難,幫助中國及時將上萬名僑民轉移到該國的克里特島。
中希兩國的友好交往不僅加深了兩國人民的感情,也給兩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自從希臘債務危機時期中國企業獲得比雷埃夫斯港碼頭經營權以來,比港已經從虧損1300萬歐元,發展成地中海第一大港口和全球發展最快的港口之一,直接和間接為當地1萬多人創造了就業。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希臘建設重要國際物流中轉樞紐戰略進一步對接,比港的前途不可限量。
與此同時,希臘不僅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也是歐盟重要成員國和巴爾干地區重要國家。隨著希臘今年加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使“16+1”升級為“17+1”,中希兩國將在中歐整體框架內為推動中歐互利共贏、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貢獻力量。
習近平主席說,“平等尊重、友好合作、開放包容、勇于進取”是中希兩個民族共有的特性。而這其實也是當今國際社會所需要的相處之道。文明因交流而更加熠熠生輝,各國也將因合作而更加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