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大變 井岡山市荷花鄉大倉村鄉村振興小記(上)
三年前的早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井岡山視察,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帶來了黨中央對老區人民的關懷。三年來,井岡山市上下牢記總書記囑托,殫精竭慮謀發展,讓城鄉面貌和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月26日,我們慕名來到井岡山市荷花鄉的大倉村,用心用筆記錄他們深挖“大倉會見”紅色歷史,探索鄉村文化生態旅游新模式,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的生動實踐。
記者用無人機拍攝美麗大倉村
大倉村居民們接受采訪,講述大倉發展好故事
73歲的村民林生梅在接受記者采訪
古跡依舊 當年場景似在眼前
坐落于井岡山市荷花鄉的大倉村,一直保留著明清時期建造的古建筑群,上可見房瓦檀椽,下可見白壁天井,隨著歷史車輪碾過,雖已有些破落,但在這里卻隱藏著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跟隨荷花鄉黨委書記吳小平的腳步,記者一行來到當年歷史發生的地方,走進鄉村古道。“1927年10月6日,毛澤東同志與袁文才在大倉村林家祠堂林鳳和家中舉行了第一次會見。”荷花鄉黨委書記吳小平說起這段歷史如數家珍。正是因為這個會見的成功,才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使得共產黨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最終落腳井岡山,從此點燃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星星之火。
“這是橫江橋,過了橫江橋,便來到梅塘荷廊,是賞荷歇息的好所在。”記者走過荷廊盡頭,踏著小溪的鵝卵石,便上了望紅臺,“當年大倉會見時,袁文才的部隊就在這幾棵大松樹下的望紅臺上,這是林家祠堂,那是‘同心’匾……”吳小平如數家珍般介紹著大倉村的每一處、每一景。
目前,大倉村已建成大倉會見紀念館等紅色舊址建筑群,對原紅軍小道古道進行全面修復,完成了游步道、河道景觀工程建設,樓臺觀景、山石相映、小橋流水景觀效果初顯。
三年期間 大倉村容更美村民更富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我們始終牢記習總書記當年來到井岡山所說的話語。”吳小平說。
翻開“老賬本”,坐落在井岡山一隅的荷花鄉大倉村是“十二五”省定貧困村,全村現有95戶400余人。現如今,記者所看到的大倉村早已褪去了當年身影,整個村莊擺脫貧困重獲新生,展示新氣象。
2017年,荷花鄉以大倉村被列為精品示范點為契機,將大倉袁毛會見舊址打造成井岡山紅色培訓的教學點、美麗鄉村的示范點和全域旅游的新景點。
近年來,大倉村一方面著力補齊精品民宿這一短板,目前在建的民宿已有12棟;另一方面,著力推進林家大院“林宅深談”等旅游景點維修改造項目,深挖“大倉會見”的紅色歷史,最大程度地還原大倉袁毛會見這段難忘的歷史,吸引招商與游客。
“我們根據大倉的實情,將紅色培訓、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完美結合,以為百姓謀福利、謀發展為出發點,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子。”吳小平說。2016年,大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僅5000元左右,但2018年,已達到8000元左右,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保障,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
上下一心 外出年輕人紛紛返鄉就業
從前的大倉村,年輕精壯的青年因為在村里看不到希望,都去外地打工,僅剩一些力衰的老者和年幼的兒童。
“習總書記來到井岡山,給我們井岡山人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希望。”吳小平激動地說,“通過我們的努力,村民也看到鄉村的發展,看到了生活的改變,更加配合政府的工作,積極參加到鄉村建設中,很多年輕人今年過年回來,看到鄉村越來越好,紛紛表示就留在老家,為家鄉發展做貢獻。”
近年來,荷花鄉堅持規劃引領,融合產業發展與鄉村環境整治的要求,積極引導農戶通過農民合作社的形式發展太空蓮種植600余畝,并依托旅游產業的發展,積極探索發展休閑產業、特色產業、文創產業、智慧產業等,努力帶動全村產業發展升級,融入大井岡全域旅游圈,不斷激發鄉村活力。
2018年,荷花鄉引進上海斯維登集團投資的大倉民宿,打造“共享紅莊”,助力“全域旅游”發展。吳小平說:“以前很多空殼房,我們合理的利用上,一棟民宿的收入幫扶一戶村民,并且在招收工作人員時,優先招聘村民,今年招聘的工作人員,80%都是返鄉就業的年輕人,許多農特產品也可以在這售賣,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從吳小平的話語中,不難感受出,對于目前大倉村的發展,他充滿著信心。
大倉大變 變的不僅是模樣是一切
“我們做夢都想不到,以前都是土坯房、路少路窄、臟亂差的大倉村,會變成如今的模樣。”今年73歲的林生梅談起以前的場景,不禁搖了搖頭。談到現在的新生活,林生梅無比滿足,“現在真的是太好了,路寬了,有些路都是柏油馬路,基礎設施都增加了,很多房屋也進行了改造修復,整個村和以前都不一樣了”。
今年68歲的曾秋妹,20多歲時嫁進大倉村,從此便在這生活了下來,談到以前的生活,她只有一個字,那便是“苦”。“以前春節,一家人僅靠十元錢和十斤豬肉過年,現在不一樣了,村里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現在出去干一天活,能賺一百元呢!”曾秋妹開心地笑道,“今年兒媳都和兒子一起外出打工了,我現在就準備把兒子也給叫回來,一起在村里干活,做貢獻。”
林作貴是村里的老干部、老黨員,在大倉村已經工作了近20年,他說:“我們牢記習總書記的話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日常組織全村黨員、村民一起學習,改變他們的精神面貌,素質修養,并且現在每月都有黨員活動日,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做志愿服務,黨建工作也更扎實了。”
67歲的朱華香、63歲的張天偉、71歲的張振華、30歲的龔小文……每一個人都迫不及待地分享這些年大倉村的變化,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心中充滿著希望。
“不忘初心同夢圓,大倉會見始安家。倒海翻江乾坤轉,井岡道路暢天涯。巨龍霄漢凌云志,蓋世雄才震宇寰。全球共建興盛體,奮進催舟再揚帆。”中國詩詞學會副會長劉步文曾在大倉留下這首詩,所想表達的也正是對大倉的美好祝福與期盼。
春秋交替,歲月輪回,歷經百年歲月的林家老宅依舊屹立在村莊中,庭院中的兩棵老桂樹,任憑歲月的風吹雨打,雪壓霜欺,長得更加堅挺,大倉村也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發展得更加蓬勃、更加美好!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記者練蒙蒙、薛柏武/文 朱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