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在行動】臨夏:扶貧小車間 脫貧大作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7月12日訊(記者 楊秀峰)三寸金蓮繡花鞋、幼兒虎頭鞋、千層底布鞋......7月11日上午,當記者走進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廈門市思明區東西部協作扶貧車間,一雙雙做工細致、精美的鞋子立刻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布鞋,在我國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由于是手工納底,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濕的特性,深受百姓喜愛。在臨夏縣布鞋產業已成該縣重要的富民產業之一。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該縣布鞋加工企業和加工戶已遍及20個鄉鎮、98個村、173個社,加工企業28家,加工戶764戶,從業人員1.8人,銷售網點300個,遍布9省60個縣市,年生產各類布鞋350萬雙,銷售300萬雙,實現產值1.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
為進一步發揮布鞋產業在助力精準扶貧、轉變群眾思想觀念、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方面的作用,實現布鞋產業與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輻射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參與到從事布鞋加工中來。2018年,臨夏縣建成了思明區精準扶貧布鞋加工培訓基地,以北塬、土橋、先鋒、橋寺、坡頭、南塬、蓮花、紅臺等鄉鎮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重點,對自愿從事布鞋加工、創辦布鞋企業的群眾免費進行加工技能培訓,集中分批分期培訓3500人,同時支持32個村級扶貧車間建設,將吸引帶動全縣1萬人參與到布鞋產業就業,有效拓寬廣大貧困婦女群眾就業渠道,增加貧困群眾收入。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經過培訓后的貧困戶在布鞋加工“扶貧車間”平均每天工資在50元左右,隨著對工作熟練程度的提升,工資也會逐漸上漲。據扶貧車間相關負責人介紹,扶貧車間的建設,還解決了空巢老人的贍養、留守兒童的成長和農村婦女勞動力閑置等問題,實現了布鞋產業與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人多地少,人口壓力沉重、社會就業難度大已經成為制約這里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尤其是在在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臨夏勞務產業發展將何去何從?
對這一問題,不僅是臨夏縣的扶貧車間,廣河縣的扶貧車間也給出了答案。
近年來,廣河縣采取“前店后廠帶貧困戶”的模式,在電商孵化園和貧困村建成8個“扶貧車間”,并把加工點覆蓋到貧困戶,帶動1000多名群眾從事小型加工,其中貧困戶婦女510人,貧困村變成了加工廠,貧困群眾不出家門每月就有近3000元的固定收入,為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
據廣河縣商務局負責人介紹,廣河縣扶貧車間的建設,主要采取了三種模式。一是利用長期閑置的國有資產作為扶貧車間,并給予入駐企業三年免房租的優惠政策。二是爭取對口幫扶的廈門市援建扶貧車間,車間建好后,給予入駐企業三年免房租和免費配置加工設備的優惠政策。三是政府和企業各出資一部分建設扶貧車間,并免入駐企業的土地使用費。
7月10日下午,記者從設在廣河縣電商創業孵化園的電商“扶貧車間了解到,記者走在甘肅伊尊民族用品工貿有限公司扶貧車間里,面對幾十臺運轉的電動縫紉機時,幾乎聽不到任何噪音,這些高速運作的先進設備,見證了廣河縣產業化升級后的技術含量與智能水平,也見證了廣河縣探索智力扶貧和電商扶貧模式的先進經驗。
扶貧車間主任馬金山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6月份月廣河縣人社部門對78戶貧困戶婦女開展了裁縫、裘皮加工、中藥材加工分裝等生產加工技能的培訓,培訓結束后,他所在的這個以生產帽子為主的“扶貧車間”被分配進來了50名貧困戶女工,每個月的固定收入就有3000多元。
在高速運轉的縫紉機下,一件件印有民族圖案的布料被制作成精致的禮帽,這些帽子將隨著“絲綢之路”的路線,銷往中亞和非洲國家;在蘇州國泰科技扶貧加工成,一件件華為配件正在通過電腦掃描,手動操作機器磨合,零部件完成后,將被送往手機生產商,成為手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河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已經建成“扶貧車間”8個,帶動農戶2800多戶,其中貧困戶1120戶,戶均增收12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