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輸入”“輸出”模式迷思——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里的這個故事,道出了“水土異也”的客觀事實。“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比喻,與“橘枳說”相映成趣,從相反角度說明了“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淮北的土壤、氣候不適合橘樹生長,不妨試一試蘋果。
這一思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有了最新表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的做法。”中國共產黨將一如既往為世界和平安寧、共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作貢獻,通過推動中國發展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通過深化自身實踐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并同各國分享。鏗鏘話語,彰顯了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中國情懷,讓那些“警惕中國模式向外輸出”的詆毀和指責中國搞“新殖民主義”“新帝國主義”的謊言不攻自破。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中國道路”是中國人民自己走出來的,其中甘苦、其間夷險,都是源于中國的國情、植根中國的大地。今日中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功,是獨立自主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的成功。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并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國際標準”,而在于它代表了一種信念,那就是堅持從國情出發、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同時以世界眼光和開放心態積極吸收借鑒一切有益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述過一個“驢馬理論”:馬比驢跑得快,于是把驢蹄換成了馬蹄,結果驢反而跑得更慢;接著又換了腿、身體、內臟……整個都換掉,跑得快了,可是驢也就變成馬了。這一精妙的比喻,正說明了每個國家都有最適合自己的道路,簡單地“輸入”“輸出”和“復制”,照搬照抄他國的政治制度,最終可能會水土不服,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
放眼世界歷史,“照貓畫虎”的事兒并不少。很長一段時間,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道路,被認為是現代化的唯一途徑,成為發展中國家紛紛效仿的對象。可惜,簡單的移植,非但沒有讓這些國家成功走向現代化,反而帶來黨爭紛起、戰禍不斷、社會動蕩。這樣的結果,讓亨廷頓都感慨:“早期現代化國家對晚期現代化國家的‘示范作用’先是提高了人們的期望,爾后又加劇了人們的挫折感。”
正是因為不“輸入”、不“輸出”,也不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才會得到如此多的認同。其要,正在“包容”二字。猶記中美兩國元首漫步故宮三大殿,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為客人介紹了中國的“和”文化。這既是文化基因,也是價值堅守。表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申明“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讓今天的中國“朋友圈”越來越大,“伙伴網”越來越密。
中國共產黨是有“天下情懷”的政黨,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致力于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中國共產黨人所秉持的馬克思主義真理、所弘揚的社會主義運動,本就屬于全人類對于理想社會的追尋。沿著我們的道路走下去,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我們就一定能共同抵達光輝燦爛的明天。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19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