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即將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內蒙古奈曼旗闖出農村綠色發展之路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4日電 題:美好生活,即將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內蒙古奈曼旗闖出農村綠色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劉懿德
連綿起伏的山坡上,一道道梯田錯落有致、層層疊疊,這是不久前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土城子鄉進行土地整理的成果。明年開春,這些昔日的荒溝坡地將種上耐旱保水的扁杏林,既恢復保護生態的綠水青山,又創造農民增收的“金山銀山”,綠色、富裕的美好生活,即將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綻放。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報告給大家吃了‘定心丸’,這才有了滿山遍野的土地整理項目。”62歲的土城子鄉平頂山村黨支部書記杜福明說,大家之所以選擇種扁杏,源于當地近年來生態退化導致的“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抗災”的無奈遭遇。
土城子鄉位于奈曼旗南部山區,土地總面積30多萬畝,其中一半以上是不宜種大田的荒溝坡地。由于耕地少,很多溝坡也種上了玉米。土壤瘠薄、質地松散的溝坡,在原有植被遭破壞后,水土流失嚴重,抵抗水旱災能力大大減弱。
今年,奈曼旗遭遇嚴重旱災,土城子鄉旱情尤重,全鄉15余萬畝耕地中有13.5萬畝受災。“春天種了一茬作物,剛出苗就旱死了。7月又種一茬,打的糧食還不夠本錢。”58歲的村民邱友說。
就在大田作物因旱減產絕收時,前幾年連續推進、面積已達7000畝的扁杏林卻郁郁蔥蔥。2002年帶頭種扁杏的杜福明說,當時旗里開展退耕造林,栽的楊樹、榆樹最后都沒成功。“無意中發現荒溝偏坡上的扁杏樹沒人管卻長得挺好,就帶著大家干上了。”
問及扁杏收益,杜福明給記者算了筆賬:杏仁加工企業收購扁杏核每斤5元,正常年景,成年杏林畝產杏核200斤,收入可達千元;今年大旱,畝均收入也在800元,幾乎與豐年大田收入相當。
今年的旱災讓村民們見識了扁杏耐旱的優勢,大家紛紛動起了種扁杏的念頭,但一個現實問題擺在眼前。“扁杏的盛果期五六十年,而本輪土地承包還有10年到期。”杜福明說,“大家都擔心前期投入了,后期受益人不是自己。”
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當天很多村民們都在家中通過電視收看總書記作報告,當聽到“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時,村民們的顧慮被徹底打消了。
10月下旬,邱友就忙著將30多畝坡地改造成了水平梯田,“明年全栽上扁杏,林間空地種上蕎麥或中藥等矮科作物,這樣扁杏掛果前還能有收益。”
村民有了信心和底氣,當地政府也積極扶持扁杏種植。土城子鄉的扁杏種植已納入退耕還林和荒山綠化項目,通過驗收的扁杏林可獲補貼資金,同時,林業部門還調撥300余萬元資金,為村民免費提供扁杏苗木。目前,土城子鄉已進行土地整理的荒山面積達2萬多畝。
“每一棵扁杏樹都是一口‘大水井’!”奈曼旗林業局局長張春民說,扁杏樹耐旱且扎根深,有利于保持水土,十分適合在北方地區用于改造荒山。
目前,土城子鄉已確定了以扁杏種植推動生態建設、帶動農民增收的發展規劃,計劃兩到三年內扁杏種植達到總面積10萬畝、人均7.5畝的水平。以此計算,僅扁杏種植一項人均年收入就為7500元。
“我們還計劃對扁杏進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此外,連片的扁杏林恢復了生態,也成為春季可賞花、秋季可觀葉的自然景觀,以此發展生態旅游,又可成為新的收入來源。”土城子鄉黨委副書記于洪峰說。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土地政策,讓廣大農民對土地的情結更深、更濃了!”奈曼旗委書記張華說,“平整土地、播種希望,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荒山荒溝恢復成綠水青山,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