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報國 快馬加鞭(十九大時光)
“回國后,舞臺更大,更有歸屬感。”走進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張欣的辦公室時,她正埋頭工作。
張欣2012年7月從哈佛大學醫學院回國,從事磁場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她和同事的最新研究發現,磁場可以改變腫瘤細胞中一種蛋白質的排列,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相關發現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
同樣從哈佛歸國的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帶領研究團隊利用“以激酶為靶點的全細胞篩選庫”,針對白血病、肺癌、淋巴癌等開發了20多種一類靶向藥物,進度最快的已準備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國內科研領域得天獨厚的優勢密不可分。”劉青松說,進行基因測序需要大量的人力、資金和設備,如今他的團隊已經組建了完備的基因測序平臺,“在產業化前景尚不明確的情況下,政府仍愿意給予大量支持。國家對于科技發展和人才的重視讓我們感動,唯有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職工作。”
這也是強磁場科學中心海歸博士共同的感受。“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因為經濟下滑而大量縮減科研經費,給項目制的科研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難,但國內情況恰恰相反。”張欣說。
今年,張欣與中國科技大學的團隊合作申請了一個關于穩態強磁場對細胞分裂的影響的項目。“中科大在細胞成像方面有優勢,而中科院在強磁場方面有強大的設備支撐,目前國家通過聯合基金等多方面措施,鼓勵多個科研機構聯合申請項目,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取得成果。”
在劉青松看來,現在的科學研究需要整合越來越多的資源、學科和人才,集中在一個平臺上進行交叉研究,而中國有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能從國家層面集中統籌各方面的資源和人才,參與到同一個大型科研項目當中。
目前,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囊括了近70種癌癥激酶靶點,細胞種類達150余種,幾乎覆蓋目前已知的與腫瘤發生發展相關的全部激酶及激酶突變細胞。
對即將勝利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劉青松充滿期待。“如今國內的研究條件越來越好,國家對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舞臺已經搭建好,我們科研工作者更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