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
河南省省管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 陳祥恩
新疆有色金屬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鑫礦業股份公司阜康冶煉廠技術中心化驗高級工程師 熱孜古麗·庫拉洪
全國政協委員:
湖北能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肖宏江
2016年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去產能”作為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之首,對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幫助產能過剩行業走出困境十分重要。過去的一年,去產能初見成效,新的一年需繼續深入推進。
推進去產能,需要抓住處置“僵尸企業”這個“牛鼻子”。2017年,去產能還會“擴圍”,一些產能利用率低、過剩產能嚴重的領域也會被納入這一范疇。隨著越來越多的“僵尸企業”關停,就業崗位將減少,職工再就業壓力加大。去產能的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是必須守住的底線。面對這條“線”,我們該怎么看、怎么干?
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來企業效益的“加法”
過剩產能消耗大量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資源,造成生產要素配置扭曲,如果不及時去產能會帶來極大危害。湖北能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肖宏江委員說,從去年開始,煤炭、鋼鐵等行業先行一步,在去產能方面初見成效,過剩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去產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應繼續“擴圍”,處置“僵尸企業”。
推動傳統過剩產能出清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須政府和企業配合,全面協調推進。“在推進去產能過程中也有一些難點。比如,去產能涉及地方財政、職工就業和社會穩定等問題,這些矛盾確實存在。”肖宏江建議,推動去產能要在降費和降稅問題上一起發力,降低企業負擔。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來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企業負擔減輕了,才能更好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就業人員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要想完成國家提出的用3到5年時間煤炭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的目標,2017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河南省省管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陳祥恩代表指出:“去產能的壓力主要集中在人員安置、資產處理、債務處置這三大問題上。去年河南拿出27億多元來推進人員安置,財政補貼力度很大。此外,對資產清退可能帶來的債務風險問題,增加資本注入、協調金融機構實施債轉股等都很有必要。以河南為例,中國建設銀行就與3家企業簽訂350億債轉股合作協議,實施后可降低3家企業資產負債率6.8個百分點。”
面對相關人員分流安置,轉崗就業等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相關部門去年就已經出臺了做好去產能職工安置工作、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創業擔保貸款支持創業就業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開發上線了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信息系統,針對部分地區任務比較重的問題還組織實施了專項就業援助行動。并且發揮社會保障和生活救助的托底作用,確保沒有能力再就業人員基本生活。新疆有色金屬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鑫礦業股份公司阜康冶煉廠技術中心化驗高級工程師熱孜古麗·庫拉洪代表說,現階段正是企業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的時期,停產整頓可能導致職工收入缺乏保障。政府在關鍵時刻采取了有效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安置好職工轉崗。“新疆八鋼集團就通過與央企的合作,成功完成了轉型過渡,有效解決了職工就業和廠子生產的問題。”
企業有錢賺、員工愿意干
政府給予支持和托底,企業也應主動減量、優化存量、引導增量,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提高員工技能,做好員工轉崗就業、再就業培訓,將落后產能的“負能量”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正能量”。
員工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優化經濟結構,也包括優化員工素質。“企業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來提升效率,而這一過程離不開對員工的培訓。企業的發展和壯大要靠職工的貢獻,新技術得有人會用,好政策能及時落實。這兩年,企業越來越重視對員工綜合素質的培養,開設了不少專業技術培訓班,并注重鍛煉大家的創新能力,鼓勵職工提升服務意識。”庫拉洪表示,淘汰落后產能之后的企業,更加適應經濟新常態,對員工來講是更好的平臺。產品質量好了,自然能賣得出去,廠子效益高了,員工的生活也能得到保障,最終實現“企業有錢賺、員工愿意干”的良性循環。
職工安置要以人為本,再就業應因地制宜。相較于資產與債務這些“物”,人有思想、會說話,妥善安排的技巧要求更高,也必須給予足夠的尊重與尊嚴。就業是民生之本,每個職工的情況千差萬別,訴求不一,相應地,人員流轉路徑也要多元化,例如企業內部調劑、轉崗消化,到年齡正常辦理退休手續,停薪留職等。陳祥恩表示,“大部分礦井天然地不在城市里,要么在山溝溝里,要么在距離城區幾十公里偏僻的地方,有些挖煤工幾代人都在干這行,他們每天兩點一線地工作,與社會聯系很少。如果不做好技能培訓,他們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劣勢將很明顯。”為此,企業自身可以通過因地制宜開發新產業,實現人員就地消化。河南有些煤炭企業就找到了這個好路子。在平原的礦井可以在塌陷區發展漁業,在土質較好地帶發展果蔬、大棚等特色農業、林業,帶動就近就業。有些礦井雖然寸草不生,但陽光充足,可以發展太陽能發電,吸納原職工。
職工可以變底線為“起跑線”
政府和企業合力守住職工安置的底線,職工自身可以變底線為“起跑線”。庫拉洪說,“職工首先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和知識,必須有提高綜合能力的意識。政府和企業托著,咱們自己也不能閑著。個人素質提高了,不僅企業會選擇你,你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在崗位上發揮更大作用。”
隨著一系列確保職工妥善安置的政策落地,大家對“去產能”的理解和認識也在逐年提高。陳祥恩認為,相較于去年,今年職工們對去產能政策的認知度、思想統一度、自覺性意識都好了不少,這是一大利好。不過,人員安置存在年度疊加問題,需要持續關注。產能去除快,但人員消化周期長,“今年除了既定的4萬多人員安置目標,還要將去年沒有安置好的再安排,也很可能再擠壓到后年,沒有5年左右時間,人員安置不會徹底解決好,所以任重而道遠。”
“去產能”已進入攻堅期,“擴圍”后,更多企業將面臨員工分流、轉崗等問題。政府、企業、員工應協同努力,確保職工有安置、社會可承受、民生有保障。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3日 17 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