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30日)有消息說,在當日舉行的“中國制造2025高層論壇”上,企業家顧雛軍借其新書《引資購商——中國制造2025新思維》出版之際,再次詳細闡述了整個中國制造產業升級的大路向。這是自去年《中國經濟周刊》以“學術特輯”的全刊篇幅分享其“中國制造2025需要新思維”之后,引資購商這一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戰略戰術的再度展開。
引資購商,簡而言之,就是在政府的產業政策引導下,多方募集資本,以構建產業基金等大型資本容器,放眼世界并聚焦經濟支柱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從中選擇處于國際先進乃至頂尖水平的國外制造企業作為目標,發起控股并購或整體并購。
2025年,距今并不遙遠。要在剩下不到10年的時間內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其目標絕非伸手可及,唾手可得。中國制造業整體跨障礙、上臺階,不僅需要政策導向,也不僅需要產業概念,更需要可操作的平臺,也更需要合理可行的大路向。沒有平臺,沒有路向,產業升級也好,2025也罷,都將淪為毫無意義的空氣振動。
拋開人民幣幣值的低估還是高估的爭議不論,在世界經濟尚在自谷底爬坡的時期,國外資產價格總體處于低估階段。在人民幣幣值仍處堅挺的時候,正是以募集資本而搭建的大型資本容器去海外并購那些國際先進乃至頂尖水平的制造企業的大好時機。從世界經濟的大格局看,現時所在的經濟復蘇期,其實也正是國內大型資本容器進行海外并購的最佳窗口期的最后時刻。抓住這個時機,中國制造的升級換代就有了一塊乃至多塊可踏的墊腳石。
為什么要通過海外并購國際先進乃至頂尖水平的制造企業來作為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操作平臺和具體路向?這是因為從現實來看,以中國現有的制造業基礎和運營狀況,要想在國外企業同樣處在加速進步的情況下完成跨越甚或超越性的升級,幾無可能。產業升級的目標難以實現,中國制造業就仍將處在世界經濟分工的末端。然而,當中國勞動力成本與低端制造業已無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尤其是中國人口紅利在“劉易斯拐點”之后出現的遞減趨勢,中國制造業即使保住現有的分工位勢已屬不易,更何談升級、跨越和超越。
此正所謂不進則退。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當代,各國市場的開放性,為跨國資本流動鏟平了門檻,這是中國大型資本容器向海外市場傾倒資本的天然有利條件。海外并購,既不同于海外投資,也不同于海外置業等類型的資本流動。這些資本由內向外的流動,對于外匯儲備來說,屬于耗散型的資本流動;對于國內產業來說,也屬于零反饋或負反饋型的資本流動。而海外控股或整體性并購企業,對于外匯儲備而言則是增值型的資本流動;如果把部分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內進行生產,這對國內產業也同樣是正向反饋型的資本流動。
海外控股或整體并購處于國際先進乃至頂尖水平的國外制造企業,可以變人有為己有,可以由此掌握世界頂尖的產業核心技術、市場份額、人才儲備和管理經驗,可以突破產業專利的層層包圍和束縛,也可以填補國內產業、行業乃至業態的空白。因此,這個路向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可行路向,是“錢多”的中國目前可放手操作的現成平臺。
招商引資曾助力中國制造上了臺階。由招商引資到引資購商,是中國制造的路向改變,也是招商引資走到盡頭的必然之選。引資購商將助力中國制造上到一個新臺階。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