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意義深遠的戰略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8年多以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發力前行,電影、新聞出版等文化產業改革成就顯著,但文藝院團改革卻相對滯緩。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將審議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而在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里,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關乎“國家戰略”,代表和委員將為此展開熱議。
電影產業經常被作為文化體制改革完成得較好的代表。年年攀升的電影產量和票房、越來越多的觀影人數和電影種類均可為證。2011年新年伊始,在向媒體公布了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產量達到526部、城市影院總票房達101.72億元人民幣后,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表示,這些優異成績標志著經過8年的艱辛探索和努力,中國電影已經基本走上了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健康道路,電影產業化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成果。
與此同時,出版產業的改革也進行得如火如荼。1251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制或登記為企業法人,10多萬家印刷復制單位、3000多家國有新華書店完成轉制,100多家新聞出版企業集團成功組建,45家新聞出版企業成功上市。2010年中國整體圖書零售碼洋接近370億元人民幣,年度銷售圖書品種首次超過百萬級別,達到105萬種。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2011年全國新聞出版工作會議上表示,2010年新聞出版業總產出預計達到1.3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文化產業核心層增加值的60%以上,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力軍。
而作為文化體制改革另一重頭的文藝院團改革卻舉步維艱。截至去年年底,全國2400多個國有院團只有340個實現轉企改制,占總數13%左右。對事業單位身份的認同、市場基礎薄弱成為國有院團改革的最大障礙。文化部部長蔡武在2011年全國文化廳局長會議上表示,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比,文藝院團的改革相對滯后。中央明確要求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任務。他號召與會的廳局長們用“倒計時”的辦法來進一步推進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
伴隨改革的陣痛,中國文化產業規模迅速壯大,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北京、上海、廣東、湖南、云南、湖北等地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比重已超過或接近5%,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改革破冰8年,中國文化產業釋放的巨大能量,讓人們看到了這一戰略產業的無限未來。各類資本大量涌入,國家亦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演藝娛樂、動漫游戲、傳媒出版、影視網絡等行業的一批改革到位、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集團公司做優、做大、做強。2009年7月,中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標志著文化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2010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提出,順應時代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然而,文化產業改革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混淆的問題。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在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時候,低俗、庸俗、媚俗之風愈演愈烈。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將公益與經營分開、在改革過程中反“三俗”也成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去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樣闡述國家文化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有力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進程,改變一個民族命運。”中國的文化產業中人總愛用好萊塢電影產業超過汽車、迪斯尼一個公司年收入超過中國所有動畫產業總和等,來說明中國文化產業與美國發達國家的差距。而縮小這些差距,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