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創新 一體化融合 蘇州努力拼出經濟上揚態勢
今年以來,克服多輪疫情影響,蘇州經濟加速恢復向好,上半年GDP過萬億。通過惠企紓困、穩鏈強鏈、優化服務,蘇州努力穩住經濟基本盤。以集群式創新積蓄增長動能,以一體化融合開拓發展空間,蘇州努力拼出經濟上揚態勢。
精準惠企紓困恢復發展活力
在蘇州高新區,萊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車間里,機器人一刻不停地運轉。一個核心零部件的生產,過去需要9個人工作40秒,現在只需要1個機器人組裝9秒。
上半年,受疫情影響,萊克電氣生產一度受阻。當地相關部門協調落實高新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為其減負6000多萬元。萊克電氣相關負責人表示,這讓公司有更多資金投入數字化改造和研發、營銷。公司正緊抓訂單,全力投入生產,確保完成全年計劃目標。
今年以來,蘇州先后出臺實施多批次助企紓困政策,拿出真金白銀為各類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同時,將一系列穩鏈強鏈、惠企便民的舉措轉化為常態化服務:“開門接電”“環評聯動”“優化營商環境100條”等舉措不斷落地;對接供應鏈的“蘇鏈通”、智能匹配政策信息的“政策計算器”等整合到蘇州法人服務總入口“蘇商通”,線上只需一次登錄,線下刷“法人碼”亮證,企業辦事觸手可達。
良好營商環境穩住了進出口與投資。上半年,蘇州完成進出口總額12639.3億元,同比增長8.7%;實際使用外資57.2億美元,同比增長44.9%。吳淞江整治工程、滬蘇嘉城際鐵路等重大項目開工,中科地星創新技術研究所、空中客車中國研發中心等項目簽約落戶,拉動投資穩定增長。
上半年蘇州經濟彰顯了韌勁與活力:4月,受疫情影響經濟指標深度下跌;5月,規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迅速“浮出水面”;6月,規上工業總產值首超4000億元,創歷史單月最高水平;7月,經濟恢復發展并全面提速。
“穩住了280萬市場主體,就穩住了蘇州經濟的‘基本盤’。”蘇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蘇州正咬定全年目標,細化任務、倒排進度,全力以赴用好每一天、干好每件事、服務好每一家企業。
集群式創新積蓄發展新動能
8月底,陽澄湖大閘蟹進入成熟關鍵期。受近期持續高溫影響,大閘蟹攝食不暢、蛻殼困難,蟹農通過激光成像系統關注著大閘蟹的狀態,以隨時增氧、補草、添加營養成分,確保大閘蟹的品質。
養螃蟹只是這套系統的應用之一。系統研發方蘇州蛟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黃帆說,公司研發的激光光源最高亮度值已超5000萬坎德拉,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公司制造的激光大燈價格只有幾千元,讓原來售價幾萬元的進口激光大燈紛紛降價。
蛟視智能的快速突破,得益于數字化的賦能。像蛟視智能這樣年輕的智力密集型科創企業遍布蘇州,成為以數字化重塑傳統產業的生力軍。
從陽澄湖到太湖,蘇州的激光產業正不斷發展壯大。蘇州太湖光子中心于近期啟動建設,啟動儀式成了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20位院士、專家受聘成為光子產業集群的顧問,最高2億元的獎勵政策發布,相關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一批相關項目簽約落地。
以有形的載體為中心,集聚項目、人才、資金、政策、科研機構、科創載體等各類創新要素,蘇州正整合數以百計的激光產業企業,做大做強產業鏈條,打造千億級的光子產業集群。這類以數字賦能為基礎的創新產業集群,正是蘇州近年來著力培育的創新發展形態。
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虞偉說,蘇州正努力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主導產業,建設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創新集群,將完備的制造業體系、龐大的工業產值轉變為高水平的制造業體系、高質量的工業增加值。
一體化融合開辟發展新空間
蘇州姑蘇區與相城區之間,一段2公里的隧道,要穿滬寧城際、京滬兩條高鐵,施工造成的累計沉降要控制在2毫米以內,施工周期將持續4年。當地正全力推進,力爭能提前半年通車。
蘇州正打造45分鐘市域交通圈,實現主城區和昆山、常熟、張家港、太倉主要功能中心間45分鐘可達。同時,建設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進行空間縫合、資源整合。
蘇州工業園區正在與其他區縣毗鄰處規劃建設兩個城區副中心,挖掘存量增長空間。昆山與太倉共建的協同發展區里,已經集聚規上企業70多家。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嚴新東認為,國土開發強度超高的蘇州,正進行空間重構、資源重組、品質重塑,努力把十個區縣擰成一股繩,向融合發展要效益。
推動市內全域一體化是為更好融入區域一體化。近期,航空企業穆格工業控制(蘇州)有限公司在太倉奠基。明年初,穆格的研發和制造基地將從上海浦東搬到這里,既融入太倉高效的航空產業集群,又享受與上海同城化的多種便利。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讓滬蘇協同發展的效益越發彰顯。
在最新的蘇州國土空間規劃圖上,以張家港至吳江一線為弓體,以太湖沿岸為弓弦,以高新區至太倉一線為箭桿,蘇州各區縣凝成一張拉滿的弓,以蓄勢勃發的姿態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一體化。
蘇州市有關負責人說,蘇州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守好底線、穩定發展,努力挑重擔、扛重責。(記者楊紹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