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統長基摻雜有毒棉籽油冒充純橄欖油牟利,“食用油案”越滾越大。昨日,彰化地檢署已封存橄欖油等66項產品,數量達兩萬多瓶,并查扣大批配方表、賬冊等資料,目前正進一步清查中。公司負責人高振利、調配室溫姓科長以及同在調配室工作的周姓員工3人也被列為被告。
檢方查出,高振利從7年前起,就在橄欖油等油品內摻入棉籽油等低價油品,從中牟取暴利,假設染色橄欖油一瓶貴30元,百噸就可多賺300萬元。
事實上,導報記者在廈采訪發現,大統橄欖油去年就被大陸代理商發現有雜物,但當時大統以管線不潔帶過,如今大統被抓出問題,大陸代理商氣得跺腳,正在想辦法跨海求償。
為何屢屢躲過稽查?
真假純橄欖油脂肪酸比例幾乎一樣
從目前的檢調情況來看,高振利購買廉價的棉籽油,再加入香精、銅葉綠素等調色、調味,混充制成幾可亂真的食用油。不過,這幾年臺灣衛生單位屢屢接到檢舉,大統油品卻每每躲過稽查,背后,靠的確是一套“獨家秘方”。
臺“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文達表示,最早在去年10月,就有民眾向臺北市衛生局舉發,但當時廠商將脂肪酸比例,調到與真的純橄欖油幾乎一樣,可以騙過儀器,才會讓稽查人員連續篩檢3次,仍然無法證明業者造假。
所以,當時大統辯稱是“管線污染”所致,只是開罰4萬元(新臺幣,下同)了事。直到今年6月,彰縣衛生局再接到檢舉,抽驗發現成分確實有異,才報請檢方偵辦。無獨有偶,“衛福部”在今年8月也接獲檢舉,進行查驗并透過業者進貨資料、制程資料等,才讓大統認了。
從目前已經被查扣的資料來看,所謂的配方表其實不是一張紙,而是一本厚達200多頁的手冊,記錄了大統長基食品廠食用油的配方,高振利以手寫方式寫下配方,并以代號取代食用油品項名稱,同時記下調配比例數字。
檢方說,由于配方品項眾多,高振利還用A3大小的紙張寫成總表,至于這本“獨門秘籍”,只有高振利、溫姓科長和周姓員工3人知悉,成為全案的關鍵人物。
廈門消費者也受害?
大陸代理商去年就發現有異物
廈門祥順和貿易公司主營臺灣食品,也是大統油品在福建的經銷商,總經理葉進聰表示,大統的玻璃瓶裝純橄欖油、葡萄籽油在大陸銷量不錯,每瓶終端零售價大約60元人民幣,跟另一臺灣品牌的橄欖油同屬常銷品,遇到中秋、春節等禮品旺季,“一個月能賣幾百箱”。
葉進聰粗略估計,去年祥順和公司就從臺灣進了十多個貨柜的大統橄欖油、葡萄籽油,在福建省銷售量超過1000萬元,現在還庫存上千箱。前兩天大統事件爆發,各地經銷商立刻主動下架,回頭來向祥順和公司要求退貨,葉進聰已經請各經銷商先回報庫存量。
葉進聰說,去年底他在大統純橄欖油的瓶底,“看到約2公分厚的乳白色沉淀物”,他就知道這油有問題,絕對不是純粹的橄欖油,于是打電話向大統公司反映,大統的人竟然說:“灌油的時候,管線沒有洗干凈。”就這樣一語帶過。
現在出了這種事情,望著倉庫里的上千箱大統橄欖油,葉進聰頭痛不已。
另一家販售臺灣食品的臺灣代理商則表示,大統跟泰山的橄欖油,是大陸人最熟悉的兩種臺灣橄欖油品牌。大統雖然在大陸市場上不常見,但在臺灣確實是老品牌,自己也沒“想過這么大一個牌子也會造假”。這位負責人表示,去年塑化劑風波才略平息,現在又發生這種事情,“嚴重打擊到大陸消費者對臺灣食品的信心”。(海峽導報記者許巧娜)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