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南臺灣的“綠色民眾”更好地了解大陸,感受兩岸交流的好處?近日在山東棗莊舉行的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上,來自臺灣南部的學者提出,要避免用“臺北觀點”解讀南臺灣,應該為南臺灣量身定制交流策略。
擺脫“臺北觀點”
成功大學兩岸統合研究中心主任丁仁芳建議,要做好交流,首先要加強對南臺灣的認識與理解,避免用“臺北觀點”解讀南臺灣。他說,臺灣的主流媒體充斥許多“臺北觀點”,大陸如果只依賴臺北的交流管道及臺灣媒體的信息,就難免會誤讀南臺灣。
“建議大陸臺研部門應特別培養研究南臺灣的人才,最好會講臺語(閩南話),讓其深入農漁村蹲點調查。這些人如果能培養出來,不但可以深入了解南臺灣,也可以把大陸發展的現狀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傳遞給南臺灣的基層民眾!倍∪史颊f。
他還建議,大陸各團赴南部交流時,應慎選對接的民間社團,因為臺灣成立社團的門檻很低,社團數量眾多,魚龍混雜,不少社團存在公信力偏低、社會擴散力不足、體制運作不良等問題。如果選擇不當,可能讓活動、協議的效果打折,甚至造成負面效果。
丁仁芳表示,在南臺灣辦交流活動,要建立精確快速的效益評估機制,關鍵在于,活動要在南部民眾的接受范圍內,能博得認同,同時也避免被過多的政治解讀和不當聯想。
南臺灣有交流需求
2010年“五都選舉”后,南臺灣除嘉義市外,其它幾個縣市均由民進黨執政,基本進入“全面綠化”時代。丁仁芳表示,臺灣“北藍南綠”政治版圖短期內很難改變,南北的人口結構、產業發展、城鄉差距、資源分配、政治傾向等都有較大落差,大陸要深化對臺交流,必須對南臺灣采取不同的交流策略。
“目前,南臺灣有‘不得不’與對岸交流的壓力”,丁仁芳說,因為與大陸展開經貿交流有利于地方經濟,而振興地方經濟正是縣市長背負的最大壓力。尤其是近年來,臺灣地方財政迅速惡化,南臺灣更顯嚴重。這一點,從南臺灣民進黨執政的各縣市長的表現就能看出端倪。包括高雄市長陳菊、屏東縣長曹啟鴻、云林縣長蘇治芬、臺南市長賴清德等在內的多名民進黨縣市長,都曾表達了與大陸交流的肯定與積極態度。
高雄義守大學財金系副教授李銘義則提出,希望可以加強南部兩岸航班及航線,讓南部更多地感受到兩岸交流的好處。他說,目前高雄每周的兩岸航班只有24班,而桃園機場卻達到了每周300多班,導致了陸客到南部觀光采購不多,也直接影響到民眾對兩岸交流的態度。(本報記者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