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月3日訊 臺當局“行政院”羅列了192項重大“法案”與政策當作政績,內容涵蓋法政、社會、建設、經濟四大面向;算算蔡英文上任才229天,扣除68天休假日,實際上班日僅161天,民進黨當局可說是“一日一政績,天天有亮點”。
臺灣《聯合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仔細盤點難免覺得“行政院”有濫竽充數之嫌,例如“對‘太陽花學運’撤告126人”動機充滿爭議,被質疑為“政治破壞法治”,怎么能列為政績?又如社會面“通過‘勞基法’修正案”連林全都說“一例一休”漲價是必然,倉促上路、損益尚難評估的此時,“行政院”從哪個角度認為這是政績?
再看看建設面與經濟面,包括設立能源及減碳辦公室、運用ICT技術發展智能園區計劃、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成立經貿談判辦公室等,都不過是跨出第一步而已,效益還看不到卻大言不慚列作政績,這難道不是喊口號?政策若不能溫暖人心,就只是冰冷的數字,想用“一日一政績”挽救雪崩式民調,只怕適得其反。
文章指出,蔡當局上任229天,一般民眾印象中,這七個月來幾乎是在紛擾間度過,外加執政團隊間磨合過渡期又屢有官員發言惹議等,要人民對蔡當局的施政有感確實有難度。“行政院”整理192項施政項目,除了供內部參考外也希望外界看看蔡當局還是做了不少事,只是從各項民調顯示,人民對“英全”執政無感。“行政院”整理出這192項施政項目,更令人覺得這是林全為保住“院長”寶座的美麗糖衣。
文章說,不論是日前網絡上流傳83項政績或是近來整理的192項施政成果列表,雖然都具一定程度宣傳效果,但數據、條列政績能否真的讓人民有感?“英全”去年歲末與媒體茶敘時,都直言過去這段時間是在打樁、打地基,去除一些障礙后就可以好好在今年“建設年”展現成效。而過去這些時日為了清掃障礙,其實執政團隊做了不少調整,如要求各“部會”在爭議政策上要做“懶人包”對外宣傳、說明,就是一例。
只不過,各部會間做懶人包的質量不一,有些單位還不適應將復雜政策用簡單話語解釋給民眾聽,有些單位則不懂懶人包的真正作用,反倒忽略太多政策意義與脈絡,把懶人包做得太簡單,無怪乎有幕僚直言這是“懶人做的懶人包”,根本毫無效用。
文章表示,被“行政院”列入重大政績的許多項目,包含七天破獲一銀盜領案、清除德祥輪造成的石門海岸線大量油污等,對民眾而言這是原本就該做的事,更不用說把華航罷工案解決以及通過引發重大爭議的修正“勞基法”,這要廣大勞工如何領情?另外,對在野黨黨產的追殺或是對“太陽花”人士的撤告,這些也被列政績的事,并不是人民在乎的事。
文章指出,經濟成長與百姓的荷包才是執政成敗的關鍵。“英全”為了沖經濟,在過去七個月間擬定不少經濟方案,包含新南向政策、亞洲硅谷推動方案等,但能否真的發揮效果,讓經濟成長化為讓人民有感的數據還只是空中樓閣畫大餅,才是“英全”執政成敗的關鍵。(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