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給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他日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用“詩一般”的語言形容兩岸關系就像“海灘之鷗”——“海灘有一只鳥在走,人也在海灘上走,人不要去抓鳥,它就不會飛,它走它的你走你的,你欣賞它它欣賞你,兩個都很好,你要去抓它,它就會飛走。中國大陸要抓住臺灣的心,不要去抓它、不要去妨礙它,多給一點鼓勵與空間,一點都不礙事”。
蘇貞昌的這一段話,聽起來頗有點寓言的味道、老莊的境界,細細品來,意思就是大陸和臺灣,本來就是在兩條道上的不同物種,應該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如此才能云淡風輕、相安無事;如果你要抓我,要妨礙我,那么我就會飛走,就會漸行漸遠。
“海鷗理論”一經提出,引起了各方的諸般猜想與解讀。蘇貞昌的態度究竟是要表達善意,還是要模糊焦點?是要維系海峽的和平共處,還是要區隔兩岸的異己關系?是要人鳥殊途、各走各的,還是要你捉我跑“躲貓貓”?
不管怎么說,把兩岸之間比喻為“人與鳥”顯然有點扯。如果真是這樣的關系,大陸與臺灣根本就是“非我族類”,談何血脈相通、骨肉相連的一家人?如果真是這樣的關系,人有人言,獸有獸語,那兩岸還怎么對話、怎么交流?要知道,現在是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年代,兩岸之間不僅要對話,還要就很多核心的問題進行越來越深入的交流,沒有基本的共同語言怎么能行呢?
再往深里說,兩岸之間從來就有非常清晰的歷史與現實定位,絕非一個模棱兩可、不倫不類的比喻可以替代。蘇貞昌想要做一只灑脫、自由、無拘無束的海鷗,沒有任何的羈絆與約束地走“臺獨”之路,這是多么的天真與無知。試想,只要是挑戰了“一個中國”的基本原則,大陸怎么可能放任自流,“不去抓,不去妨礙”,反而還要“多給一點鼓勵與空間”?
蘇貞昌所謂“海鷗理論”,與他最早提出、后被蔡英文搶去的“臺灣共識”,根本就是一個套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想要騙取的只是最大的伸縮空間。可繞來繞去,沒把別人忽悠住,卻讓自己陷入了迷魂陣。 (王煒)
[ 責任編輯:朱煉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朱煉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