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法語憑啥就唱不得“漁鼓道情”
一檔叫做《叮咯嚨咚嗆》的綜藝節目上,尚雯婕用法語填詞,與“漁鼓道情”傳承人苗清臣一起,共同演繹了三國演義中的名段《要荊州》 。不料評委席上的老藝術家李谷一不樂了,一頓訓斥。她說,“我不太喜歡,尤其跟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項目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尚雯婕怯怯地回應:世界音樂面對的聽眾不只是中國人,如果太原汁原味,外國人可能就聽不懂了,“世界音樂也許能做到的,就是引起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這句話激怒了李谷一,發飆道:“發展不是亂發展,不是說我今天吃了面包,或者漢堡包、炸雞,我們就不要吃饅頭,不要吃餃子,不可以的!”
在娛樂圈各種炒作真假莫辨的情況下,我們先將李谷一的行為理解為對于藝術品味的堅持。但是可能李老師忽視了這檔節目設計的兩個前提,一、尋找即將消失的非遺文化和民間達人。二、將非遺文化與現代歌曲相結合,以全新的方式共同完成顛覆創新的作品。可能很多吃瓜群眾跟我一樣,是第一次知道安徽蕭縣,還有“漁鼓道情”這個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盡管它在2008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不得不承認,“漁鼓道情”眼下需要的是被世人所知,而不只是將它僅僅當成一道遺產在那兒塵封。從這意義上說,尚雯婕是努力的,應該給予掌聲。
其實拿李谷一當年出道經歷來看,她也是在傳統的顛覆中走過來的。如果不是當年的權威給予藝術創新的包容,就不會有李谷一膾炙人口、并且號稱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的《鄉戀》,登上大雅之堂的機會。李谷一老師就有可能在湖南花鼓戲中,不停地在那兒《打銅鑼》和《補鍋》。而今拿了許多“終身成就獎”的李谷一老師,坐在《叮咯嚨咚嗆》這樣的評委席上,為中國的戲曲傳承與光大把關,當之無愧。但把關不是擋關,不是為聲音越來越小、甚至瀕臨消失的傳統藝術守靈,而是應該與今天活躍在舞臺上的一代一代更加年輕的藝術工作者,一起尋找擦亮傳統藝術、激發光芒的各種可能性。
從機緣巧合來說,中國傳統戲劇衰落,正好是在李谷一這一代藝術家手上丟失的。我們可以不把責任歸咎于李谷一們,但是李老師面對尚雯婕們對于傳統藝術試圖顛覆與創新的觸碰,卻是不應該如此大發雷霆的。老一輩的藝術家,不僅應該有胸懷,還應該學會放手與尊重。
李谷一反感用法文演繹“漁鼓道情”,應該不完全出于藝術的口感,還包含了對傳統戲曲在傳播過程中的盲目自信。她可以覺得,越原汁原味的,才是越有魅力的。而實際上,這么有魅力的藝術形式,它很現實地在走向塵封與衰落。這種尷尬,卻是與這位老藝術家的敝帚自珍,自相矛盾的。按照李老師的理論,中國的傳統戲曲就絕不能讓人家用鋼琴來伴奏,《我的太陽》就絕不能讓中文來演唱。可是說好的音樂無國界呢?可是咱們的傳統戲曲為啥就蕭條了呢?
好在《叮咯嚨咚嗆》的其他評委,還是給了尚雯婕創新“漁鼓道情”的肯定。這是評委票權設計帶來的好處。但中國的藝術舞臺上,想要扼殺一個人、滅絕一項創新,有時候只要有一個位高權重、固執己見的“老人”就行。這是“新人”的不幸,更是藝術繁榮與創新的不幸。總要讓新人在藝術的領域試著創新吧。
李老師面對尚雯婕們對于傳統藝術試圖顛覆與創新的觸碰,卻是不應該如此大發雷霆的。老一輩的藝術家,不僅應該有胸懷,還應該學會放手與尊重。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