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節剛過,海峽兩岸便喜事不斷、好戲連臺,“張王會”、“習連會”、兩會商談……接連登場,為兩岸和平發展進程屢添新動力。島內,孫中山銅像遭“獨派”人士推倒、臺北市長選舉迎來“雙文對決”,也都是熱門話題。
“張王會”
2月11日下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與來訪的臺灣方面大陸事務負責人王郁琦在南京舉行了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成立20多年來的首次負責人正式會面,達成國臺辦與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的共識。
臺灣《中國時報》2月16日社論說,王郁琦與張志軍的會晤,除了極少數有特定意識形態的媒體、政黨和政治人物戴著有色眼鏡惡意批評外,綜觀臺灣各界、各國政府、國際媒體都對這次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首次正式會面,及良性、健康、善意、理性,透過對話尋求解決問題,增加互信、降低緊張的作法給予高度評價。王、張二人固然是恭逢其盛,卻已寫下兩岸關系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
臺灣《旺報》11日社評說,希望通過兩岸主管事務部門負責人的正式會面,合宜處理兩岸事務之協商與推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同時,持續實踐兩岸和平發展以促進亞太區域共榮,應是兩岸中華兒女共同努力的目標。兩岸和平發展不但有助于兩岸經濟互利雙榮,亦是亞太區域發展的基礎,因此,由和平發展推至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亦為兩岸當代不可推卻之歷史使命,張王之會晤恰可作為良好互信的溝通開端,亦為張王會晤之后持續努力的重點之一。
“習連會”
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來訪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一行,并首次面對臺灣同胞發表了講話,在兩岸輿論和學界都引發廣泛而熱烈的回響。
香港《大公報》24日指出,習近平對臺談話的核心理念是“兩岸一家親”,其背后的涵意其實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習近平在對臺灣問題長期觀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兩岸關系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提出的一系列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理念、新主張,因而獲得兩岸各界的高度評價和積極回應。
中國臺灣網刊發多篇學者文章解讀習講話,指出講話繼承和發展了中共幾代領導人在臺灣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政策主張,非常強調兩岸的整體性和兩岸大格局,預示著大陸會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同時也希望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不要讓“反對臺獨”和“九二共識”這一“兩岸關系穩定之錨”流失了。
兩岸兩會第十次領導人會談
2月27日,兩岸兩會領導人在臺北舉行兩會恢復協商以來的第十次會談,簽署了《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及《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兩項協議,臺灣輿論對此給予高度關注。臺灣《中國時報》28日在顯著位置引用海協會會長陳德銘的話說: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還沒生效,可以等,但為兩岸同胞謀福祉腳步不能停,所以要洽簽新協議,將爭取兩岸貨物貿易協議與爭端解決機制年內簽署。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8日社評指出,這5年多來,海基、海協兩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制度性協商,開創了兩岸關系65年來的最佳時刻,這個成果得來不易,這個基礎好不容易建立,兩岸要好好珍惜,讓兩會制度化協商持續發揮重要功能,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再創新局。
香港《大公報》28日評論指出,兩會的協商和互動,是兩岸關系發展水準的重要標志,也是為兩岸同胞造福謀利的重要途徑。所以,雖然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已經建立了直接聯繫機制,但兩會協商功能不會因此被削弱。國臺辦與陸委會間的直接聯系機制和兩會制度化協商機制各負其責、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絕非取而代之、越俎代庖、有所偏廢
臺南容不下孫中山?
2月22日,臺南湯德章紀念公園內重達600多公斤的孫中山銅像,突然被來自臺北、臺中、高雄和臺南的“臺獨”團體成員用繩索拉倒在地,引發臺灣內外輿論的譴責。
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執政8年的“臺獨”操作,已可證實無論對內及對外,“臺獨”皆無可能實現。爾今,“臺獨”不能循民主路徑“正名制憲”,卻使出拖倒孫中山銅像這一招,這絕不能顯示“臺獨”的正大,是違背民主互重共容的政治丑行。
東森新聞網東森論壇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因為意識形態作祟,仇恨蒙蔽了理智,“獨派”應該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如此對待孫中山是對是錯,答案不言自明。雖然被拉倒的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銅像,將心比心,如此待之,民進黨未來之星賴清德如何處理,外界正在看。這樣的市長就算連任了,連銅像都不放過的人,平心而論也做不了什么大事,也成不了大局,只會徒增不同想法者的仇恨和對立而已。
臺北市“雙文”對決
2月24日,連勝文正式宣布參選臺北市長。綠營方面,在民進黨預留整合空間的情況下,無論柯文哲入不入民進黨,連勝文和柯文哲這兩位民調的領先組最后在選戰中形成“雙文對決”,似乎已勢所難免。
臺灣《聯合報》25日指出,連勝文和柯文哲這場“臺北市長”之戰目前雖僅止于序曲階段,但可以預期,當雙方陣營正式攤牌開打后,很快就會由黨內攻防轉為朝野激戰。無論最后誰將勝出,從社會及政治的角度觀察,這場選戰對臺北市民乃至對臺灣政治而言,都具有特殊的指標意義。我們關心的,不是誰會當選臺北市長,而是透過這次選舉,臺北市將選擇走向什么樣的未來。連勝文和柯文哲可以做的,是打一場有品質、有格調、有內容的選戰,使臺灣的政治文化經此役而能更上層樓。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3日指出,標榜“素人從政”的柯文哲,以“庶民與權貴”之戰形容他與連勝文的臺北市長之爭。但柯文哲雖不是權貴子弟,卻也非一般市井小民。柯提出的愿景似乎十分浪漫,深究起來,非但顯示柯文哲理想之淺薄空泛,更證明柯文哲完全與現實生活脫節。一個根本就不了解平民實際生活的上流社會階層,卻為了選舉,硬是把自己定位為平民,不只是矯情,更是扭曲事實。挑起階級意識形態的作為,更顯示他雖是“非典型”的政治素人,卻已經與許多典型的政治人物一樣,為求勝選不擇手段!(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