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若干大學近日依臺灣高中生學測成績,吸引高分者前往就讀,已引起臺灣社會的關注。臺灣《中國時報》28日對此發表社論指出,信息顯示,明年、后年,這樣的招生模式將日益擴張,引發各界擔心臺灣優秀學生向外流失。此外,媒體報道大陸亦在吸引臺大等大學赴陸設專班或分校。因此,如果臺灣再不容許陸生“輸入”,恐怕臺灣的優良大學就會被吸引“輸出”至大陸。
社論摘錄如下:
大專教育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業,所有的服務業并沒有這種特征:甲地服務業興盛,并不會使乙地服務業衰頹。簡言之,不同地區之間的服務業不是零和賽局。就大學而言,北大聲名變好并不會危及臺大的名聲,故兩岸之間爭取學生,并不涉及任何產業利益的此消彼長,其關鍵就只是在于政府政策的“態度”。
大致而言,大陸希望與臺交流、在經濟上也有信心,故對于臺灣學生一向敞開雙臂歡迎。臺灣的整體經濟實力可能稍遜于大陸,但也不至于信心受損;而島內阻止兩岸交流的主要聲音,主要是出自強烈的意識形態。在民進黨主政8年之后,臺灣民間部分人士“仇匪恨匪”的意識極為高漲。兩年前領導人選舉前夕,民進黨的競選廣告竟赫然出現“公園變廁所、談吐變吐痰”的鄙夷對岸人民字眼。民進黨的基本教義派連對岸來臺花鈔票的觀光客都如此鄙視,那么對于來臺看病者是否使用臺灣醫療資源、來臺就學者是否使用臺灣教育資源,當然就更是耿耿于懷了。
但是,在自由經濟的運作之下,兩地之間的經貿往來,其互動十分復雜,不能以簡單的抵制阻絕手段任性處理。有時候,阻絕大陸人員來臺,卻反而使臺灣付出更慘痛的代價。臺灣“中研院”財經大院士在7月5日該院的一次演講中就提到一則事例,值得提出來給民進黨的朋友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