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屆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論壇10月21、22日于臺北舉行。會中兩岸代表達成共謀發展5G通訊標準、云端計算等共識,也具體簽署兩岸LED照明合作協議。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這為兩岸相關產業共建技術標準,引領全球發展,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社評摘編如下:
第10屆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論壇10月21、22日于臺北舉行。會中兩岸代表達成共謀發展5G通訊標準、云端計算等共識,也具體簽署兩岸LED照明合作協議,為兩岸相關產業共建技術標準,引領全球發展,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根據臺“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在會中的專題演講指出,5G標準可望于2020年出爐,總產值可達610億美元,到2025年將成長5倍,整體產業鏈產值上看3,000億美元,為兩岸合作帶來重大契機。大陸與臺灣應攜手合作,攻頂5G通訊標準的戰略制高點,雙方應共同規劃、開發產業標準,并共同經營、管理與受益。
杜次長的專題演講為兩岸共建產業技術標準規劃了具體方向。過去兩岸企業主要在為歐美品牌大廠代工,賺的是微薄利潤,現在兩岸企業早已具備相關的技術能力,再加上有大陸市場做支撐,早就應該跳脫代工的經營模式。
過去企業界流行一句話: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品牌;三流企業賣產品、技術;最后才是做代工、賣勞力。當前全球產品技術標準絕大多數都掌握在歐美與日本的品牌大廠手里,兩岸企業為歐美與日本的品牌大廠代工,每代工一件產品還要繳一筆為數可觀的技術標準使用費給歐美與日本的品牌大廠,利潤大都被別人賺走。
所幸,兩岸產業界早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005年即在臺灣成立“華聚基金會”,并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及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共同舉辦“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論壇”。經過多年的努力,雙方發布LED、3D平板顯示器及太陽光電3產業領域9項共同標準,為兩岸產業合作邁出關鍵的第一步。此外,雙方也推動中央數控工具機及電動車2產業領域的共同標準制定,為兩岸產業合作開創更廣闊的空間。
在當局方面也了解到未來兩岸產業發展之需要,過去兩岸曾推動“搭橋專案”,舉辦過多場研討會,進行雙方產業科技的交流合作,已經優先選擇中草藥、太陽光電、航空、通訊、LED照明等15項產業,列為兩岸產業科技合作的項目。
截至2012年底為止,兩岸“搭橋專案”已經在兩岸輪流舉辦了45個場次的兩岸產業搭橋會議,涵蓋了中草藥、LED照明、通訊、資訊服務、車輛、車載資通訊、太陽光電、風力發電、電子商務、連鎖加盟、物流、精密機械、食品、生技與醫材、紡織與纖維、數位內容、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金屬材料、TFT-LCD等19個產業項目。兩岸相關業者共計有17,883人次參與活動,促成了1,634家企業進行合作洽談,簽署合作意向書303份,成果相當豐碩。
除此之外,兩岸于2011年10月20日達成兩岸產業合作共識,2011年10月27日兩岸在大陸昆山舉行第一次“兩岸產業合作論壇”,2012年11月27日兩岸在臺灣新竹舉辦第二屆產業合作論壇。雙方達成多項共識,包括在LED照明部分,推動哈爾濱寒帶照明試點及山西試點;在無線城市部分,持續推動成都、寧波及福州試點與TD-LTE產業合作;在低溫物流部分,將持續完善與研究創新試點模式,積極推動試點合作;在TFT-LCD部分,將持續運用雙向投資機制,共建兩岸創新顯示產業鏈;在電動汽車方面,加強落實推動合資企業電動汽車產品示范運行,已經有非常好的成效。
兩岸經貿具有高度的互補性,經過多年的交流合作,已經產生互惠雙贏的結果。如今兩岸共同面對歐洲債務問題,美國又有財政懸崖(Fiscal Cliff),此時此刻,兩岸理應加強產業合作,優勢互補,結合彼此的硬、軟實力(Soft Power),避免重復投資,開創藍海市場,共建產業技術標準,引領全球發展,相信必能為兩岸經濟發展創造新的亮點。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