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1月1日發表評論指出,縱觀去年臺灣經濟的表現,就如嚴寒天氣一樣“冷”。支撐經濟增長的出口、消費和投資“三大引擎”均失去動力,是島內經濟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2013年全球經濟前景依然不容樂觀,臺灣方面應加強兩岸經濟合作,為島內經濟增長注入活水。
評論摘編如下:
兩岸民眾在燈火璀璨的狂歡活動中揮別2012年,迎來2013年。新年新氣象,每一個人都希望新的一年能像元旦凌晨的煙花那樣五光十色、絢爛多姿。對臺灣而言,新年愿望必是期望經濟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強勁表現。臺灣《聯合報》2012年12月31日的社論最能代表臺灣基層百姓的心聲。它說“2012年是一個拖泥帶水,令人煩憂的龍年”,并指出“臺灣的問題已不止顯現在民主的停滯,更表現在經濟體質的耗弱”,希望“新的一年不再重蹈覆轍”。
縱觀去年臺灣經濟的表現,就如近日的嚴寒天氣一樣“冷”。與2008年9月全球金融風暴的“冷”不同,那次是 “急凍”,臺灣在2010年即實現了奇跡般地“絕地反彈”,經濟增長從2009年-1.81%大幅上升至10.72%。然而,這次卻是“慢冷”,2011年經濟又開始走下坡路,2012年不但未有起色,反而每況愈下。經濟增長率從年初的“保四”變成年末的“保一”,累計前三季度僅增長0.49%,其中第二季度只有-0.16%。全年增長率預計約在0.93%至1.05%之間。臺當局年內已連續9次下調經濟增長預測,足見島內經濟正處于嚴峻的衰退局面。
臺灣是出口導向的淺碟型經濟體,動輒受外圍經濟影響。去年全球經濟依然籠罩在美債危機和歐債危機的陰霾下,歐美市場疲軟,大陸經濟增長趨緩,使臺灣的出口表現陷入低迷。據統計,前11個月臺灣與美國貿易額下降10%,與歐洲貿易額下降9.4%,與大陸及香港的貿易額下降5.5%。對外貿易衰退成為臺灣經濟增長下滑的關鍵因素。
從臺灣內部環境來看,消費信心不足和投資負增長使臺灣經濟失去內部的反彈動力,亦導致了經濟進一步惡化。由于就業市場和金融市場表現不佳,影響消費欲望,加之第二季油價和電價雙雙上漲,導致民生物價漲幅擴大,更抑制了民間消費支出。預計去年全年臺灣實質民間消費增長只有1.19%。此外,臺當局負債累累,加上10年來不斷減稅,財政狀況拮據,根本無法借由投資公共建設來刺激經濟。島內有地方首長就抱怨,當局運用在公共建設投資的預算甚至比某些大型企業還少。然而,作為島內投資主體的民間投資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就出現衰退,2012年也沒有起色。
支撐經濟增長的出口、消費和投資“三大引擎”均失去動力,固然是島內經濟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即存在產業過度集中電子、信息領域的沉疴痼疾,凸現了臺灣經濟弱不禁風的孱弱體質,難以抵擋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
2013年全球經濟前景依然不容樂觀,大陸經濟雖然放緩,但其經濟表現依然亮麗。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臺灣方面應加強兩岸經濟合作,進一步引進陸資,為島內經濟增長注入活水。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