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利比亞國民議會議長努里·阿布·薩赫明簽署命令,要求民兵武裝“利比亞之盾中部地區旅”進入的黎波里保衛首都安全。此前一天,受控于利比亞退役將領哈利法·哈夫塔爾的民兵武裝沖擊了利國民議會大樓,并與守衛部隊展開激戰。23日,哈夫塔爾的支持者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多個城市舉行集會,聲援哈夫塔爾,利比亞局勢再次呈現動蕩之勢。
事實上,隨著2011年卡扎菲政權倒臺,此前在其高壓統治下利比亞所呈現出的穩定統一表象亦隨之崩塌。戰后,利比亞強社會弱國家的特性顯露無遺,權威碎片化,國家凝聚力弱化。臨時政府領導下開啟的國家重建一波三折,除了政權難以穩定、經濟建設難以重啟外,利比亞安全局勢每況愈下,部落沖突不斷,暴恐事件頻發。具體而言,造成利比亞亂局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武器散落,武裝割據。利比亞戰爭期間,卡扎菲為發動民眾對抗反對派的顛覆和反擊外來武裝的干涉,打開武器庫,將武器分發給普通民眾,導致利比亞戰后武器散落,人人擁武。與此同時,一些原先參與推翻卡扎菲政權的民兵武裝在戰后亦擁兵自重,成為臨時政府的“心頭大患”。
其次,正規軍隊力量孱弱,無法擔當維穩大任。由于卡扎菲統治時期對正規軍缺乏信任,重視民兵和外國雇傭兵,利比亞正規軍隊和警察力量薄弱。戰后,本就不強大的國家軍隊土崩瓦解,派別眾多的民兵武裝混戰不息。羸弱的臨時政府只能依靠戰后“拼湊”起來的武裝部隊保衛國家。由于其中人員混雜,各股勢力無法融合,武裝部隊效力低下,在武器裝備和軍事實力上也遠不及各部落武裝,管控能力十分有限,很多命令甚至走不出的黎波里。
再次,極端勢力趁亂潛入,并得以發展。戰后利比亞國內的一大顯著特點就是極端主義復活,外部極端勢力趁亂潛入。利比亞國內一些部落、派別或武裝為了自身利益與其勾結,導致極端勢力在利比亞不斷做大。
此外,利比亞教派矛盾復雜,部落意識深重,國家歸屬感欠缺。與后穆巴拉克時代的埃及相仿,在后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把伊斯蘭勢力送上了執政位置。但他們雖擁有執政合法性,卻缺乏足夠的權威性和治國經驗,難以穩定國家局勢,難以號令國家軍隊,難以維護社會秩序,自身執政地位實際上也朝不保夕。
值得一提的是,鏟除心腹大患卡扎菲不久,西方大國便在與利比亞政府簽署數筆油氣開采、基礎設施重建等大單的同時,為利比亞培訓軍人和提供武器裝備,以期為干涉利比亞內政外交埋下伏筆。然而,隨著利比亞安全局勢的持續惡化,西方勢力開始相繼撤出,如今已難覓身影。利比亞只能在痛苦中自行舔舐傷口。
總之,戰后利比亞重建的坎坷歷程和面臨“二次內戰”的殘酷現實再次提醒我們,西式民主并非萬能靈藥,各國應自主選擇發展的道路。利比亞各方也應以包容的態度,盡快為處理當前危局找到一條政治解決之路。(王金巖)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