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一過,不少市民為家里的元宵和湯圓發愁:單位發、朋友送,冰箱都塞不下了。網友表示,元宵已成了與月餅比肩的“雞肋”食品。(2月6日《北京晨報》)
和元宵節人們抱怨元宵和湯圓成了“雞肋”一樣,端午節的時候,人們會抱怨家里的粽子太多;中秋節,人們會抱怨月餅太多。總而言之,這些傳統節日現在給人的感覺就是以吃為主題。
還不僅僅是這些,過元宵節單位就發元宵;過端午節單位就發粽子。而具體到絕大多數的市民家庭,一說到過節,最先想到的就是去購買粽子、月餅等節令性食品,好像除此之外,我們再也想不出還有什么其他過節的內容和方式。
雖然中國的傳統節日往往都對應著一種傳統美食,但是,這些傳統美食,只是傳統節日的內容之一,只是節日的一種物質承載形式,而不是過節的全部。如果我們過節的時候只盯著美食,而忘記了節日的人文內涵,則是一種本末倒置,也間接證明了傳統節日的式微。
令人遺憾和擔憂的是,目前傳統節日以“吃”為綱的現象越來越突出。當很多人在為元宵和湯圓吃不完而發愁的時候,可能根本不知道元宵節的來歷、掌故以及過節的一些傳統,當然更不會親手去用蘿卜雕刻一個花燈。當現代人過元宵節的所有落腳點都在一包湯圓和元宵上,也就意味著它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傳統已經慢慢流失,已經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視。元宵節如此,端午節、中秋節甚至是春節,也是如此。
現代人過傳統節日以“吃”為主,又為“吃”所累,實在有點誤入歧途。其實要讓傳統節日脫離“吃”的窠臼,過得更有文化味也不難。比如,要想過一個文化元宵節,完全可以組織員工自己包元宵、做湯圓,或者是刻花燈、猜燈謎,如此一來,不但節日過得韻味十足,而且還通過這些集體活動拉近了員工與企業的距離,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其他的傳統節日,也可以如法炮制,過出文化和傳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