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針對目前4萬個路側停車位存在的諸多問題,2015年市交通委將加強治理并在年內出臺綜合政策,計劃切斷路側停車位的現場現金收費。該負責人指出,深圳已經有了用手機來繳費的模式,北京是否引進仍在調研。(《新京報》1月25日)
停車混亂、停車亂收費等,也是本次北京兩會熱議的話題。交通部門此番能直面問題,積極回應民意關切,值得充分肯定。不過,將著力點放在停車位的現場現金收費上,似乎并沒有點中停車亂象的要害,難以滿足公眾期待。
現場商量交費,我不要票,你少收錢,確實可能出現駕駛人與管理員各讓一步的情形,也會導致停車費流失。但主要問題并不在此。既然管理者已明確了幾類收費區域及相應收費標準,管理員理應照章執行,何以還能人為調整標準?停車收費這一行當里“人人皆知”的游移空間,究竟是怎么來的?種種扭曲行為,顯然不能僅僅歸咎于管理員的中飽私囊,而應追究更深廣的制度背景。
目前,北京市汽車保有量已近600萬輛,但實際車位不到300萬個,這種停車位資源的高度緊缺,不僅加劇了管理的難度,導致亂停車、亂收費日益嚴重,也使得停車成了一門只賺不賠的生意,只要沾邊的部門都會來分一杯羹。此前有政協委員披露,目前停車管理部門多達16個。“多頭”的停車管理,不僅沒能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也使得這一領域愈發混亂和失序。
此外,多頭管理也不利于停車費涓滴歸公并回饋社會,也難以激發政府在改善公共服務上的努力。去年以來,很多媒體質疑城市停車費的去向,指出車主繳納的停車費與政府財政所得差額懸殊。現在看來,正是因為停車管理的多利益主體、層層分包,才導致停車費征收與使用存在巨大漏洞。若聽任這種現象持續下去,會越發尾大不掉。
深圳市去年7月全面啟動路邊停車收費之后,“亮眼”的不僅僅是手機繳費,而是有一整套制度設計。根據《深圳市機動車道路臨時停放管理辦法》,所有費用都將上繳財政專戶,并明確規定今年1月向社會公開去年的收費具體情況。
可見,深化停車管理改革,已是勢在必行。規范現場現金交易,只是破了一個題。接下來,應該下大力氣理順停車管理體制,一方面,出臺地方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擴大公開,接受公眾監督,諸如停車位的準確數據、停車管理公司的相關信息、每年收取的停車費數據等,完全向社會公開,停車收費資質的獲取也要公開透明,以避免“內部人控制”。(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