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丘秀芷(右三)見到親人后談起家中狀況。 洪堅鵬 攝
中新網三亞12月13日電 題:“我的哥哥還活著么?!”——臺灣作家丘秀芷兩岸筆會代夫尋親一日團聚
記者 關向東 洪堅鵬
“我的哥哥還活著么?!”
“叔叔,我父親已經走了……”
“啊???”
……
“那,你多大了?結婚了么?有幾個孩子?”
“我已經60多歲,退休了。有三個孩子。”
“你們兄弟幾個?都結婚了么?”
“我們兄弟三人,都結婚了,都很好。我們媽媽92歲了,身體還很好。”
“好好好,明年我們一定帶著兒女回來看你們。”
這是2016年12月12日下午18時30分,臺北和三亞間一段急促而令人揪心的叔侄通話。叔叔是臺北符兆祥,侄子是從文昌趕到三亞認嬸嬸的符傳濤。
符兆祥的妻子臺灣作家丘秀芷來三亞參加“兩岸筆會”,在參加主辦方安排游覽三亞河的游船上,向中新社記者出示了夫君手寫的兩張尋找同父異母姐姐“符家瑛”和堂哥“符祥雄”的便簽紙。12日,在當地媒體協助下丘秀芷即與丈夫堂兄的三個兒子和侄孫在三亞人間天堂·鳥巢度假村團聚。“我以為至少要一年,實在沒想到不到24小時就有親人信息!”
上午9時許,丘秀芷獲知尋親有果,“立馬落淚了。”
下午5時半許,得知幾位侄子包車從200多公里外的文昌包車抵達三亞,丘秀芷早早換好衣服,泡好茶,在酒店客房的露臺上焦急等待。她對相陪的中新社記者說,“自己成新聞主角,不知該如何反應了。我該問些什么呢?或許,我應該到門口等。你看,樓梯那里是不是更亮堂……”
符家三位侄子和大侄媳婦、侄孫一行五人從園區樓梯急急走下來,與等候已久的嬸嬸相擁,一家人團圓哽咽,現場記者無不為之動容。
年屆八旬的符兆祥祖籍海南文昌生于香港,父親早逝,1949年以后,他被親戚帶去臺灣。在此后多年間,他無法與自己家鄉的親人們聯系。
“實際上是因為他從小孤獨長大,害怕找到親人卻沒法面對那樣的場面,可謂近鄉非常情怯。”符兆祥夫婦的好友、臺灣作家季季告訴記者。
2014年,季季獲邀來到海南參加首屆兩岸筆會,回臺后要寫一篇關于海南的文章,這時想起了曾說起過“蔣夫人(宋美齡)說要照顧我們海南同鄉”這句話的符兆祥。于是散文《我的第一個海南朋友》應運而生。
今年第三屆兩岸筆會,主辦方向季季、符兆祥發出邀約,符兆祥委托夫人丘秀芷代為參加。
符兆祥的生父符岸壇為云南陸軍講武堂第12期畢業,與葉劍英同期,曾是黃埔軍校初期的教官,教過胡宗南、吉章簡等人,曾到法國留學。1937年,他是打響淞滬會戰第一槍的虹橋機場保安隊第一團團長,1938年這位隸屬19路軍的上校師長因傷未愈離世。當時的符兆祥尚不滿一歲,由親戚養大后,14歲前往臺灣生活。
臺灣女作家代夫尋親信息12日在海南當地媒體《南國都市報》、《海南日報》分別刊發。
早7點,身在文昌頭苑鎮的符傳濤和往常一樣出門喝早茶。“走在街上,就有人跟我說有人在報紙上找你爸爸符祥雄!”于是他趕忙買了一份《南國都市報》帶回家中,告訴92歲的老母親呂玉蘭。
一聽消息,呂玉蘭便激動得哭了起來,馬上要換衣服到三亞看望丘秀芷。“盡管老人家生活能夠自理,但是路途遙遠,就沒有讓她過來。”符傳濤說。
電話那邊的符兆祥還急切地說:“那姐姐呢?她在哪里?她的家人在哪里?等一下掛斷電話,你們一定要把聯系方式留下來,還要記下我的號碼,不然以后怎么和你們聯系!”然而,符兆祥同父異母姐姐符家瑛也已去世多年。
電話里,符傳濤也向堂叔符兆祥發出邀約:“您和嬸嬸明年一定要帶著子女們回來看看!”
季季十分感動,“文學的力量是如此偉大,它可以穿越時空,將兩岸幾十年未有聯系的人聯系在一起,我們要感謝它,得以讓人們的感情凝聚在一起。”
2016兩岸筆會的主辦方海峽兩岸(海南)文化交流聯合會會長張松林,當晚也到場給這個分隔兩岸的家族團聚送來祝福。(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