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接受海南記者采訪
一首《鄉愁》,讓無數大陸讀者認識了余光中。1月7日晚,海南日報記者采訪了這位前來海南參加首屆“e拇指美景發現之旅”大賽頒獎儀式的臺灣著名詩人、作家、學者。
在海口文華大酒店15樓的一間客房中,海南日報記者在余光中離開海南前的一個晚上采訪了這位臺灣著名的詩人、作家、學者。剛剛參加完首屆“e拇指美景發現之旅”大賽頒獎儀式的余光中和他的太太范我存正在打點行李,準備第二天一早趕往下一站上海。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余光中的《鄉愁四韻》經羅大佑譜曲,那些寫鄉愁的字眼在音樂里經過變奏,音韻和諧,富于別趣。
除了這首《鄉愁四韻》,一首詩歌《鄉愁》,更是讓無數大陸讀者認識了余光中。
余光中的文學生涯悠遠、遼闊,除了詩歌,他的散文雍容華貴,汲取了諸多現代因素,感性與知性,幽默與莊重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他散文的獨特路徑。他還寫評論、做編輯、從事翻譯,其獨特的筆法,光耀文壇。
參加完活動,余光中在海口五公祠游覽,無意間淘得了一幅蘇軾的書法拓片,在向海南日報記者展示這幅作品時,老人連聲說道:“非常好!非常好!書法很渾厚,字體變化多端,有大有小,不拘一格。我要把它帶回臺灣,裝裱起來,掛在書房的墻上。”
余光中感佩蘇軾的多才多藝,“他做官有風骨,雖然一直被貶,懷才不遇,但他有道家的豁達,有佛家的修養,他的天性之中,還不乏幽默感。林語堂最佩服他,因為蘇東坡有了幽默感,他才會寫出那么多的好文章。但屈原就不同了,屈原就不太有幽默感,生活得太沉重。中國的偉人有兩種,一種是豁達看得開,一種是看不開。蘇東坡、陶淵明就很看得開的,屬于偉人中的高士。”
蘇軾當年在北宋最南端的驛站,“乘著茫茫的大江東去”,隔著一道海峽———瓊州海峽,逍遙自在地“樂活”著。跟蘇軾比,余光中也隔了條臺灣海峽,“望白了須發”,在另一座島上度過了更多的時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后因逃避戰爭,倉皇告別南京,繼而告別大陸,這一別就是半個世紀。鄉愁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記憶。
島上的時光孕育了余光中鄉愁的情結,最淺的海峽,最深的鄉愁。是余光中對臺灣島的描述。
而今,這些年回大陸太頻繁,余光中也坦言,“鄉愁詩寫不出來了,回鄉詩倒是作了不少。”
余光中喜愛旅行,他說,非常羨慕海南有這么多年輕的朋友在旅行,“我跟妻子一樣都喜歡旅行,常常到西歐去,我開車設定好路線,妻子幫我讀地圖。作為游客,我們可以感受世界上很多不同的生活。”
80多歲的老人,談起旅行,以及詩人與旅行之間的關系,興致頗高,“以前古人是沒有報刊的,他們在寺廟、道觀、驛站的墻壁上題詩,后來經過的人看到,這些詩作就得以流傳,唐詩就是這樣傳承的。旅行可以激發一個人的豪情,登高可望遠,登高望遠時就會想起千古興亡,就會有了詩興。老是呆在家里面,是不會寫出好的詩歌作品的。”
跟余光中面對面,老人額前的銀發顯得醒目。溫和清瘦的面孔,充滿了書卷氣息。
晚上見面時間雖短,但是短暫的時間并沒有影響他談話的興致。他用溫軟的南方普通話,認真地回答記者的提問,溫文爾雅。(魏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