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軒。
中國臺灣網10月10日四川訊 1987年11月,臺灣當局決定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交流的浪潮浩浩蕩蕩,旅游、尋根、經商、求學等眾多領域的兩岸往來不斷增多。這其中,很多臺灣人“拎包出行”來到大陸創業打拼,抓住大陸改革開放的機遇,在大陸快速發展,電子、食品、飲料、鞋業....廣泛涉足,幾十年過去,他們在大陸大都做得風生水起,獲得很大成功。
隨著老一代臺商的逐漸淡出,臺灣發展的局限和來大陸創業臺商的成功,催生著又一批有著高學歷、高視野、高起點的青年臺商來到大陸,或接班父輩事業或獨自創業。黃子軒就是其中一位。
一個徘徊在成都街頭的臺灣青年
時光倒退十年,20多歲的黃子軒只身一人來到成都。身揣5萬元錢和一顆淘金的心,一個瘦小的身影徘徊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這一徘徊就是半年。“那時膽子特別大,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敢干。”談起創業的經歷,黃子軒感慨萬千。
“最初的成都街頭還沒有來自臺灣的泡沫紅茶店。”黃子軒回憶說,第一次來成都,發現成都的商業氛圍很好,他花了半年多時間走街串巷,探查“商情”,終于想到了賺錢的法子,那就是奶茶連鎖店“茶與布朗”。
一個成都女孩開店的啟發
然而,鮮花和掌聲并沒有如期而至,生意一開始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店門開了,門可羅雀。“我想推的是臺灣餐飲文化,但效果不太理想。”黃子軒說,“而且這里的生意規則跟臺灣還有不一樣,開始時人生地不熟,還按從臺灣看到的和從老一輩那里學來的套路干,但經常‘無人喝彩’甚至‘欲哭無淚’。”
一日,他無意間來到一街邊小店,同樣賣的是冷飲,這家的生意卻出奇的好。
老板是一位成都本地女孩,嬌小精干,熱情可人。顧客上門,笑臉相迎,盡管你可能只是問路;主動上街招攬客人,盡管你可能只是路過;與顧客拉家常,有意無意打聽電話,轉天專門電話問候,盡管你可能早已忘記飲料味道;傾聽意見,改正口味,盡管你可能更喜歡麻辣......
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大多數在大陸創業的臺灣人,都會把臺灣的東西照搬到大陸。這樣不行,需要有新的東西,針對當地消費市場,重新定位自己的產品。成都女孩能做的,我為什么不行?”
改變服務,改變口味,一切重新開始。飲品分了無糖、少糖、多糖幾檔。一個電話可以將你想喝的送到你手上,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添加特殊口味。波霸奶茶里珍珠給得“好多”,“QQ的”很有嚼勁,茶味和奶味混合得隨心所欲......理念改革了,服務改變了,生意改觀了。“臺灣的服務觀念強,商業氣氛濃。把它用在這里,一定會有好結果。”
一個不愿只做守望者的人
生意太好也容易讓人迷失。黃子軒一時熱血膨脹,不斷追加投資,擴大規模,110多家分店遍及成都,一時掀起成都奶茶行業熊熊戰火。
現實有時真是殘酷的。奶茶行業因其資金投入低、消費人群廣、回收成本快,各種奶茶、咖啡以及雙皮奶、刨冰、奶昔、果汁及飲料店如雨后春筍,在成都大街小巷遍地開花,競爭異常慘烈。
“這就是我要接受的挑戰!盡管現在面臨一些困難,但我也在考慮如何應對和改變。不能只想著守業,還要不斷創新突破,了解大陸的政策和風土人情,與大陸企業交流融合,共同發展。”
“茶與布朗”更加重視研發團隊建設,使用更為科學的方法對產品進行深度研發、細致劃分,針對不同受眾、不同食物類型,結合當季時尚元素,對各類產品推陳出新:兒童有含茶成分極低的“小王子奶茶”;常坐辦公室的白領們則有去脂肪、助消化奶茶;為更方便攜帶,推出袋裝奶茶……
奶茶店之后,黃子軒還嘗試經營了臺灣的街頭小吃,但其中賣得最好的還是成都人喜歡的麻辣味。“產品不能太‘臺灣’,消費者無法接受。”黃子軒說,“做餐飲,還是必須要適應當地人口味。”
黃子軒還把目光投放于演藝市場。“不局限于當下,眼光放遠,市場永遠都有機會。”也許,未來我們還可以聽到青年臺商黃子軒在不同領域大展身手的故事……
一個西進創業青年的感悟
面對如今臺灣青年西進創業,四處尋求發展機會的熱潮,黃子軒建議,“臺灣再不做一些改變就來不及了。”“大陸西部吸納、發展的速度非常快。現在也不是努力就有收獲的年代,必須有創新。”
他建議,年輕人不要太盲目跟風,創業者要先做打工者,“先求生再求活”。要有充分準備,詳細了解市場、實實在在調研市場,要有詳細的計劃和安排,雖然大陸西部、成都的發展機遇良多,政府也在政策、孵化基地等軟硬件上給予了很大支持,“但那是留給有準備、夠專業的人,機遇是留給有創意的人”。同時,他表示“一定要吃得了苦,找得準路。”(中國臺灣網、成都市臺辦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