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推進農業綠色轉型
作者:曹 松
近日,2022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在云南大理舉行。筆者從論壇上了解到,2020年、2021年、2022年的1月至6月,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質評價結果均為“優”。為改善流域生態環境,云南省近年來全面推進流域農業綠色發展。
以洱海為例,在農業綠色轉型升級方面,大理州采取畜禽養殖糞污收集處理、試點有機種植、優化農業結構等措施,努力推動農業產業向綠色有機、適度規模、壯大品牌等方向發展,切實減輕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為守護一湖清水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是農業大國,當前多地仍存在農業生產方式粗放、種植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化肥農藥施用量大的農作物種植比例較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不夠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仍需提升等現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農業生產中的健康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生態食品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農業從業者一方面要利用健康的土地生產出更安全健康的食品,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要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農業全面綠色轉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不應簡單理解為不施農藥化肥,它應當是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實現農業生產的無污染、高效益、更健康。
政府和企業需要在產業布局結構調整、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設施農業發展、綠色產業融合發展、綠色經營主體培育、綠色農業品牌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加強建設。比如可以在區域內優化調整種植結構,確定農業產業準入正負面清單。推廣運用農業新科技,實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推廣擴大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改革畜牧業養殖方式,引導養殖戶從分散養殖向規模化養殖轉變,與生產環節“接口”對接,加強農業“廢物”的循環利用,形成一個自凈的生產體系,有效減輕土壤對農藥化肥的依賴。加快農業生產向科技化、產業化、規模化、特色化方向發展,加快提升適度規模經營,培育高質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技術裝備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幫助農戶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轉型初期短期內可能影響農戶利益,政府一方面要出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讓農民分享更多的產業鏈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解釋工作、引導示范,讓農戶看到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加快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
農業全面綠色轉型,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選擇,最終目的是實現生態環境友好、農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農民增收致富三者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