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公租房首次向非京籍開放。19日出臺的《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本市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將“夾心層”與外地人納入保障范圍。外來人口申請人只要來京連續穩定工作一定年限,能提供相應證明且在本市均無住房即可享受這一保障政策。
很多網民認為,外來人口被納入到公租房的保障范圍,是對公租房本意的一種回歸,畢竟戶籍因素不應成為申請公租房的藩籬。而在公租房的分配和租金方面,更應體現公平性,讓公租房真正惠及低收入群體。
公租房本不應忽視外來人口
新華網網友“李敏”認為,作為具有社會保障功能的公租房,要想充分體現其中蘊含的實質內涵,首先必須要發展成為不分戶籍、體現社會公平的“公平房”。公租房政策“擴容”,將外來人口列為公租房保障對象,顯然是我國住房保障制度以及社會管理的一大進步,既體現出政府的人文關懷以及公正平等的社會理念,也為未來公租房的建設發展拓展了一片天地。
還有網友認為,作為社會公共資源的一種,公租房沒有土地成本、在稅收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優惠措施,如果被少數人占有,不能公開、公正、公平地惠及老百姓,最終將失去公租房解決住房困難老百姓居住需求的設計初衷。
搜狐網網友認為,一般意義上的住房保障體系偏向中低收入困難家庭,住房保障即意味著政府要對那些在住房市場競爭中處于極端不利地位的部分群體實行“托底”和傾斜性扶持,保證收入最低、條件最困難的居民在準市場的住房供應中能享受到基本的住房條件。外來人口不應被忽視。
公租房分配務必確保公平
有網友談到,在具體操作中,由于公租房僧多粥少,在外來務工人員與戶籍人員之間要做到公平分配,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還有網友說,各地方政府報給中央主管部門和讓公眾看到的數字都很漂亮,但分配、管理機制并不完善的客觀事實卻依然存在,對于即將面向公眾配租的公租房,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分配的公平性問題,那么這個民生工程就很難變成民心工程,期待各地方政府能夠在下一步的分配和管理上能夠對已有的體制進行反思。
“公租房分配要堅守原則。國家投入巨資為弱勢群體建設的公租房、廉租房落不到弱勢者手里,那才是社會的不幸!”齊魯網網友“孫葆元”說。
東方網網友“劉凱玲”稱,由于城市無房群體龐大,公租房資源僧多粥少,富人也想從窮人口中搶食。但是公租房是保障中低收入群眾居住權利的重要防線,并非普遍的政策待遇。嚴格落實公租房面積標準,防止公租房戶型超標很重要。公租房供給對象的確認,也應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從而把有限的公租房分配給真正需要的困難群眾,而不是變成名企精英的“專用房”。
確保租金低于市場價
新民網網友“施平”認為,首先在申請過程中,街道居委會由于事關自己績效,對所管戶籍居民的支持力度相對較大,外來務工人員則容易被邊緣化。另外在允許申請公租房的條件上,應嚴格按照“在城鎮穩定就業”的標準,對外來務工者進行評價。同樣有些地方為了完成保障房任務,不僅鼓勵國企多建公租房,也允許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委托建設公租房,結果就是一部分公租房成了小盤子里的菜,大鍋卻無米下炊。最后也是很關鍵的一點,公租房租金必須“略低于市場價格”,怎么來掌握這 個“略低”,市場價怎么確定,都需要有規范。已經出現有的地方公租房租金跟市場價看齊甚至還高,這就失去公租房的意義了。
也有網友稱,當下各地公租房項目的大規模開工只是開始,如何保證公租房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這個大課題并沒有被解答,而這個問題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影響公租房的建設進度。比如,開發商的積極性如何調動?開發商參與建設保障房如何才能賺錢?地方政府在推進公租房建設上有哪些嘗試,結果如何?(記者 陳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