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壽命在全世界算高的,女性平均壽命超過86歲、男性約80歲,高齡人口增長迅速和人口急劇老化是香港除了“三高”之外的另外一大現實難題。香港強積金管理局預測,到2039年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28%。
面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現實難題,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外匯基金全資擁有的按揭證券公司,在今年7月份推出俗稱“逆按揭”的安老按揭試驗計劃:60歲以上人士可以抵押其自住物業,在繼續居住于原有物業的同時,每月從接受按揭的銀行取得一筆穩定的生活費。
以一個市值100萬港元的物業單位計算,參與計劃的老人以單人借款及選擇十年年金年期,每月可獲發3700元現金,十年期計共44.4萬元;若物業價值為200萬港元,則每月可獲發7400元現金。物業價值上限為800萬元,對應每月最高可獲發29600元現金。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推算,香港的老年撫養比率,即65歲或以上人口數目相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將由目前的1比5.6,在20年后大幅下降至1比2。這顯示就業人口必須為更多的退休人士承擔生活開支,亦顯示出財務安排的需要對老人的重要性。因為香港的強積金是在2000年12月才開始運作。前十年繳交的強積金時間不夠長,那么即便是現在才開始退休的老人,退休時可以拿到的退休金亦非常少,這些老人普遍面臨退休后沒有穩定收入及健康的問題。
港府現時的退休保障制度三大支柱,即退休前的個人儲蓄、強積金及綜援,是參考世界銀行于1994年制定的標準,但該行早于2005年已將支柱擴大至五條,加入非財務性支持及強制性的公營退休保障制度。
因此,既要解決人口老齡化,又不至于給政府財政支出帶來巨大負擔,通過“逆按揭”計劃,無疑對有此興趣、又具有條件的長者多了一個選擇。既能為老人提供穩定現金流保障,改善及提高生活質素;更重要的是讓老人可在有生之年能夠居于現有物業,亦無須償還“逆按揭”債款。
逆按揭雖然由公營的按揭證券公司主導,但逆按揭本身卻是一個純粹的商業安排,而非一項針對老人的福利,港府對此并無財政補助與支持。于是,第一、包括銀行和律師等中介收費相當高,因為這些商家都要從中牟利;第二、這些老人一輩子的最大“成就”就是擁有這樣一座高齡殘舊物業,會因“逆按揭”而出現賤賣。按照按證公司的逆按揭方案,100萬港元的樓宇,10年期最多可收回55.2萬港元,15年期最多可收回63萬港元,20年期則最多也就收回72萬港元。這相當于最多變相七折賣樓,對持有者并不合算。
需要一提的是,在歐美文化與價值觀念中,長輩不一定要將自己的財產傳給子嗣,后輩成年后也不一定要盡贍養長輩的義務,加上高額遺產稅等現實因素,讓“逆按揭”在歐美得以大行其道。但逆按揭在華人社會明顯遭遇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抵觸。
華人社會的主流傳統觀念是,重視家庭人倫,貴重財產傳給后人,后輩視贍養長者為天經地義的本分,這些傳統的華人價值觀,肯定會明顯制約“逆按揭”在香港的推行。按證公司委任獨立機構在去年10至11月期間,曾經訪問過1005位60歲或以上、擁有非按揭物業或快將清償按揭債務的業主,結果發現約44%受訪者支持逆按揭計劃,并有約四分之一表示考慮參加。這些數據應該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明,華人傳統價值觀依然還是與“逆按揭”的推行有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