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藥品降價令如期而至。
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出通知,決定從5月1日起調整部分消化系統類藥品最高零售限價。此次藥品價格調整共涉及53個品種,300多個劑型規格,平均降幅17%,其中高價藥品平均降幅22%。
依照國家發改委的說法,此次降價預計每年可減輕群眾負擔30多億元。不過有行業專家則稱,此舉是“為了降價而降價”的游戲,降價令真正的成效會相當有限。
“降也是游戲,沒什么效果。這種降價的效果其實不佳。”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一位負責人如是對記者說。
他之所以如此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降價后,很多被降價藥品的最高限價依舊高出在各地的實際中標價。
由于實施了最低價中標的政策,目前國內大部分藥品在招標中大打價格戰,中標價普遍被拉低。而一些新進醫保目錄的藥品為了緩沖降價的負面影響,更是爆出過在進入醫保前突擊漲價的手法。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藥品的價格成為管理部門頭痛的問題。一些老百姓急需的常用藥,因為招標超低價中標的原因而出現“降價死”,而另一方面,一些新進醫保的藥物又時常爆出“天價藥”問題。
包括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在內的中國多家醫藥行業協會曾為此向主管部門提交了積極推進藥品定價機制改革的建議和方案,不過未獲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