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之前,80版2元的價格一直在11元以下徘徊。可是2009年下半年,它的價格一路飆升到40元,并且勢頭仍然不減,2010年更是躥到了80元。眾多藏家陸續跟進,80版2元卻在此時開始掉頭向下,一路下跌到今天的40元。
業內人士表示,辨別紙幣的增值究竟是不是一場“幻覺”其實并不難,關鍵看它是否具有稀缺性。“第一套人民幣和第二套人民幣的稀缺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套人民幣,據說現在全國只有40多套,最高時價值可達600萬元。其中的‘幣王——牧馬’(面值相當于今天的1元),今天可以拍賣到200多萬元;第二套人民幣中的‘幣王’是‘大黑十’,由前蘇聯印制,印制時間很短,現在市場價二三十萬元。第三套人民幣看似歷史不太久,但也有一些具有稀缺性的。比如一種‘背綠水印’一角,存世量只有幾萬張,現在單價5萬元一張。”
業內人士表示,第四、第五套人民幣的藏家們更注重所謂的“細節收藏”。比如玩“冠號”——從記錄紙幣發行序列的0~9位阿拉伯數字或字母中尋求獨特性。“廣州圖書館前幾年曾經有個展覽,展出了第五套人民幣的一個大全套,從一元到一百元,每一張的號碼都是八個八。有香港的商人要出500萬元收;還有第四套人民幣里的五角,有一種‘冠號’以GU打頭,當年發行到新疆地區,現在存世量很少。曾經有人專門去當地收,一個多月才收到十幾張流通過的,而它們現在一張的價格至少六七千元。”
相形之下,業內人士就很不看好現在有些人對第五套人民幣中1元“大葉蘭”的炒作。和一般的“小葉蘭”不同,這種1元的蘭花水印葉子顯得格外大一些。這被某些炒家賦予了獨特和稀缺的意味。“批發價前段時間被炒到1.8元,有人一車一車地運回家囤積。但現連1.1元也賣不出去了。它還在流通中,而且還在不斷發行,并不稀缺。只不過是被人炒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