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3月2日發表暨南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鵬的解讀文章指出,這是農歷新年后祖國大陸對臺工作的“起手式”,既是對中共十九大對臺工作精神的迅速貫徹落實,也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對臺工作的新氣象、新作為,必將為擴大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增添強勁的新動力。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在當天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總結了此次惠臺新措施的三個特點,即同等待遇、量身定制和受益廣泛。這些措施的出臺,將給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帶來巨大機遇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值得關注的是,《若干措施》首次詳細列出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臺資企業所擁有的權益和政策引導方向。其中,對于臺資企業參與“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設立區域總部和研發設計中心、牽頭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等方面,均享有與大陸企業、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在土地利用政策、農業支持補貼、小額支付結算、金融征信服務等方面,臺資企業也享有同等的政策優惠。同時,大陸市場將面向臺資企業大幅開放,允許其參與重大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參與政府采購及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明確指出了臺資企業轉移升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拓展內外需市場的政策導向。可見,《若干措施》的出臺已將臺資企業平等視為內資企業,并提供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市場環境,充分體現了大陸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的真誠意愿,彰顯了“兩岸一家親”的重要理念。
改革開放40年來,臺資企業赴大陸投資即成為帶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力量,臺商投資日益呈現產業廣泛化、類別多樣化、經營形態多元化、地區分布擴展化、規模大型化等新特征。據商務部臺港澳司統計,截至2017年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企業投資項目10.2萬個,實際使用臺資約690億美元,大約創造大陸1100萬個就業崗位。目前,臺灣是大陸第二大投資來源地,大陸是臺灣最大的投資目的地。臺資企業投資還有效拉動了大陸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增長,帶動了一、二、三產業的不斷發展。隨著大陸經濟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主導向“服務經濟”主導轉變,臺資企業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資金籌措等方面逐漸遇到了困難。此次出臺的惠臺新措施“急臺資企業所急”“想臺資企業所想”,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有利于吸引臺灣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核心優勢產業投資大陸,幫助現有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解決臺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融資困難、銷售不暢、待遇不足等問題,真正實現“引商、安商、穩商、強商”的目的。
兩岸開放交流30年來,兩岸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也日漸緊密,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的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格局,兩岸社會與文化聯結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此次《若干措施》中有19條措施涉及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特別是向臺灣同胞開放了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為臺灣同胞取得從業資格和在大陸應聘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時,惠臺新措施規定在影視文化方面,臺灣業界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制作將不受數量限制,大陸引進臺灣生產的電影、電視劇不做數量限制,以及放寬兩岸影視作品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不僅能夠進一步推動兩岸影視文化的深入交流合作,也給臺灣幕前幕后的藝人與從事文化創意的工作人員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更是“兩岸一家親”的切實落實與隔閡打破,充分顯示了大陸在職業技能、科學研究、傳統文化、影視制作、專業資格等方面的自信與理念,有利于增進兩岸業界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為臺灣同胞前來大陸發展、實現個人夢想提供空前良好的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在當前兩岸關系面臨更加復雜嚴峻形勢的背景下,《若干措施》的出臺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體現,是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有效途徑,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合作,造福兩岸同胞。可以預見,臺資企業和臺灣同胞將受益于大陸不斷推出的惠臺新措施,更加積極、踴躍地前來大陸發展,兩岸命運共同體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越來越生動的事實。
[責任編輯:韓靜]